2016关于调转促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9 23:06 阅读: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顺应发展大势、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精选学习雷锋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关于调转促心得体会1】

  “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像傻瓜相机一样。制度如何运作、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它的监管者和运营者的品质。”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这样写道。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路径,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

  善弈者谋势。一个拥有近7000万人口的省份,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棋”行至中局时,更好地谋篇布局,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突破,完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关键“落子”?这是紧紧萦绕在安徽主政者心头的大问题、真问题。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顺应发展大势、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产业融合、智能、绿色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正在推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塑。从国际看,各国都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抢滩布局,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从国内看,沿海发达地区保持领跑态势,中西部等地也在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我省必须紧跟潮流,顺势而为,力争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新的有利位置。

  (二)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已经迈上2万亿的新平台。我们先后就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的工业大省形象正在确立。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集中凸显。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快实现发展模式创新、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三)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十三五”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窗口期。一是抢抓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机遇;二是实施“三大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三是抢抓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机遇;四是抢抓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机遇;五是抢抓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发展新引擎的机遇;六是抢抓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的机遇。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每个重点工程成立专项推进小组,由省委、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副组长,相关省直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市县比照成立相应领导机构。

  二是强化施工操作。省直各牵头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各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抓紧提出贯彻落实意见。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高效的重大项目跟踪调度和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建立调转促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2016关于调转促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才更坚定、更扎实。

  省委书记王学军多次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省情。”

  近几年,安徽部分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保持在全国靠前,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局面仍未扭转。特别是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旧动力减弱、新动力不足矛盾凸显,行业、区域发展分化加剧,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令人担忧。

  从产业结构看,一产偏重、二产欠优、三产偏弱,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2.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连续4年徘徊在46%—47%之间,工业化进程亟须获得新动力支撑。

  产业发展的分化态势,正在传导到区域发展上: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持续下滑,拖累皖北个别资源型城市经济出现负增长,“沉重的翅膀”更显沉重。汽车、家电曾是皖江地区的优势产业,但随着市场渐趋饱和,竞争白热化,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提出,“牛肚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是经济起飞的重心所在。对安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而言,集聚全省70%左右人口的县域,无疑就是这样的“牛肚子”。过去10年,县域经济一直以快于全省平均增幅的速度保持增长,但从去年开始这一良好态势未能持续。县域腾飞,期待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2015年,安徽人均GDP预计有望突破6000美元。此时此刻,必须对国际上人均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经济起飞,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左右,但由于未能及时转型,经济长期停滞,掉进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离奋斗目标更近的时候,恰恰应当成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强烈的时候: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安徽如何走稳走好强省之路?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各地要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推动安徽更好更快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省委书记王学军明确指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