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追忆
1940年,农历壬辰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持续了几天的大雪在呼啸的北风中纷纷扬扬,天上地下只有白茫茫一片。蜿蜒于田野间的小路,早已被积雪遮掩的难觅踪迹。就在这一天,19岁的祖母坐着一乘蓝布小轿嫁到了我们村。祖辈们提及往事,都记忆犹新,那天的风雪特别大,风挟裹着雪花打在脸上,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积雪没过膝盖,轿子晃晃悠悠,十来里路走了整整一上午。年轻的祖母,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与对未来的迷茫,从此离开生她养她的故土,开启了在我家七十余年的后半生。现在想想,她老人家一生的经历,正如她出嫁时走过的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磕磕绊绊,迷迷茫茫,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祖母生于1921年1月,她的前半生,正逢国家和民族的多难之秋,因此,她也遍尝了战乱、饥荒、天灾和人祸等诸多的苦难。她向我们讲起过日伪时期马子(土匪)的嚣张,向我们讲起过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的凶残,向我们讲起过重点进攻时国民党中央军的蛮横;她也向我们讲起过大跃进时期的“五风”盛行,向我们讲起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吃糠咽菜,向我们讲起过十年文革期间的文争武斗……她有过躲避日寇时冬夜蜷缩在荒郊野外的惊恐,她有过1960年眼睁睁地看着公婆饿死而毫无办法可想的无奈,她有过带着自己的女儿逃荒要饭的辛酸,她也有过儿子被错化为四类分子的悲凉……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才算真正安顿下来,可是这时祖母已迈入了花甲之年。在我看来,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又是经过煎熬后的料汤,每一滴都浸润了人生的酸涩苦咸。
在诸多的孙儿辈中,祖母最喜爱我,对我寄予的希望也最多。小时候,父母为了生计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和她老人家一起度过的。从她那里,我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亲情里有五颜六色的泥哨儿,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沁人心脾的野花香,有一个一个的糖块儿,有痒酥酥的摩挲……祖母也启蒙着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春光明媚的时候,教着我怎样种瓜点豆,夏日炎炎的时候,教着我怎样预防中暑,秋高气爽的时候,带着我刨甘薯捡花生,冬雪纷纷的时候,围着火盆给我讲故事,启迪我做人的道理……再到后来,我求学、工作、成家,一年到头,能去陪伴她老人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看望她的时候,她总是高兴的像个孩子。听着她亲昵地呼唤我的乳名,看着她那皱缩的如同核桃般的脸颊,握着她那消瘦的竹节似的手指,我的感慨都会从心底升起,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啊!这时唯有默默祝福她老人家安康长寿,能让我有更多一些孝敬她的时光。
祖母在娘家的生活情形,因为岁月远去,我只能零零碎碎地知道个大概。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说过,她有三个哥哥,自己是老幺。她的父亲是一个国学底子很厚的前清秀才,变幻的时代风云击碎了他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只能在家设馆训蒙,做起了一个收入微薄的私塾先生。在那个“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时代,虽然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可是老先生对学生们的约束却是异常严格,教学格外认真。愚鲁和顽皮些的学生有时要挨戒尺和被罚跪,然后补上课业。每当这个时候,老先生总是监督着他们,甚至经常顾不得吃饭。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影响了祖母,使她做起事来格外细心和有耐性。
祖母在老先生的影响下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比如“十分伶俐使七分,长留三分与儿孙”“凡事退后一步,身自安稳;出言忍耐几句,心自无忧”“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等。这些直到我辈都觉得受用。但是老先生也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崇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祖母有时想跟着他识些字,总是被呵斥到一边。所以她虽然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父亲却目不识丁,耳濡目染的那些语句,也有理解不透以致误用的地方。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从小到大没少受祖母的说教,每当因管闲事遇到麻烦的时候,祖母总要谆谆教导我“闲事莫要多管,好人留心去做。”这句话祖母说得次数最多,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小学时感到不解,后来就感到好笑,经常和她争论说,应是“闲事莫要多管”,直到上了高中才悟出那是祖母没能透彻明了的误解,可是这时面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却再也不忍点破,只是温顺地偎依在她身边,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对我的牵挂和期盼。
在后辈们的印象中,祖母是一个特别勤快的人。她老人家一生劳动不辍。和她谈起早年的时光,她的记忆中总是有着做不完的事情:拾柴捡粪,舂米推磨,挑水烧火,洗衣做饭……在这些零零碎碎的活儿中,祖母把六个儿女渐渐带大。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她老人家就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可是仍然闲不下来,古稀已过的时候,麦收时节还抽空到地里拾麦穗,秋天到地里摘棉花、捡花生。她居住的小院虽然不大,但总是拾掇的干净利索,门前篱笆院中花,墙边扁豆爬满架,丝瓜葫芦搭凉棚,进门鹅鸭叫嘎嘎。
祖母的隐忍宽容在街坊邻居中是出了名儿的。祖父壮年的时候,靠着做点木工活筹谋一家大小八口的衣食,生活的捉襟见肘和家庭的琐事磨蚀了他的耐性。在后人的记忆里,他的性格刚强,火气十足,幸亏祖母是一个脾气极好的人,凡事忍耐忍让,即使祖父小题大做她也总能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大家都说她如同水流,随圆就方,低矮就下,默然无争而成就了一个家庭。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诸位伯母婶娘,大家都过得和和睦睦。母亲也经常以祖母为榜样教育我们如何料理家庭。教育我们要学会忍耐,互相包容。她经常向我们提起,某一年,祖父不知为何发了脾气,抬手就打,祖母非但不还反而笑着劝他当心打疼了手,弄得祖父自觉不好意思,一场风雨就此散去。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包涵,单方一味忍让虽值得商榷,但是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又觉得祖母很值得佩服。
祖母身上那种与人为善的精神尤其值得我辈学习。老庄社邻亲戚朋友有了困难,祖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即使对处于困境中的外乡人,她也尽力而为地伸出援手。伯父经常提起,某年的冬天,一对讨饭的母子瑟瑟索索地来到我村,孩子饿得哭泣不止,尽管自己的儿女饿着肚子,祖母还是把稀饭端给了她们。诸如此类的事,祖母做得多矣!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祖母生于1921年1月,她的前半生,正逢国家和民族的多难之秋,因此,她也遍尝了战乱、饥荒、天灾和人祸等诸多的苦难。她向我们讲起过日伪时期马子(土匪)的嚣张,向我们讲起过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的凶残,向我们讲起过重点进攻时国民党中央军的蛮横;她也向我们讲起过大跃进时期的“五风”盛行,向我们讲起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吃糠咽菜,向我们讲起过十年文革期间的文争武斗……她有过躲避日寇时冬夜蜷缩在荒郊野外的惊恐,她有过1960年眼睁睁地看着公婆饿死而毫无办法可想的无奈,她有过带着自己的女儿逃荒要饭的辛酸,她也有过儿子被错化为四类分子的悲凉……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才算真正安顿下来,可是这时祖母已迈入了花甲之年。在我看来,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又是经过煎熬后的料汤,每一滴都浸润了人生的酸涩苦咸。
在诸多的孙儿辈中,祖母最喜爱我,对我寄予的希望也最多。小时候,父母为了生计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和她老人家一起度过的。从她那里,我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亲情里有五颜六色的泥哨儿,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沁人心脾的野花香,有一个一个的糖块儿,有痒酥酥的摩挲……祖母也启蒙着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春光明媚的时候,教着我怎样种瓜点豆,夏日炎炎的时候,教着我怎样预防中暑,秋高气爽的时候,带着我刨甘薯捡花生,冬雪纷纷的时候,围着火盆给我讲故事,启迪我做人的道理……再到后来,我求学、工作、成家,一年到头,能去陪伴她老人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看望她的时候,她总是高兴的像个孩子。听着她亲昵地呼唤我的乳名,看着她那皱缩的如同核桃般的脸颊,握着她那消瘦的竹节似的手指,我的感慨都会从心底升起,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啊!这时唯有默默祝福她老人家安康长寿,能让我有更多一些孝敬她的时光。
祖母在娘家的生活情形,因为岁月远去,我只能零零碎碎地知道个大概。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说过,她有三个哥哥,自己是老幺。她的父亲是一个国学底子很厚的前清秀才,变幻的时代风云击碎了他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只能在家设馆训蒙,做起了一个收入微薄的私塾先生。在那个“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时代,虽然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可是老先生对学生们的约束却是异常严格,教学格外认真。愚鲁和顽皮些的学生有时要挨戒尺和被罚跪,然后补上课业。每当这个时候,老先生总是监督着他们,甚至经常顾不得吃饭。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影响了祖母,使她做起事来格外细心和有耐性。
祖母在老先生的影响下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比如“十分伶俐使七分,长留三分与儿孙”“凡事退后一步,身自安稳;出言忍耐几句,心自无忧”“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等。这些直到我辈都觉得受用。但是老先生也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崇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祖母有时想跟着他识些字,总是被呵斥到一边。所以她虽然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父亲却目不识丁,耳濡目染的那些语句,也有理解不透以致误用的地方。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从小到大没少受祖母的说教,每当因管闲事遇到麻烦的时候,祖母总要谆谆教导我“闲事莫要多管,好人留心去做。”这句话祖母说得次数最多,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小学时感到不解,后来就感到好笑,经常和她争论说,应是“闲事莫要多管”,直到上了高中才悟出那是祖母没能透彻明了的误解,可是这时面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却再也不忍点破,只是温顺地偎依在她身边,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对我的牵挂和期盼。
在后辈们的印象中,祖母是一个特别勤快的人。她老人家一生劳动不辍。和她谈起早年的时光,她的记忆中总是有着做不完的事情:拾柴捡粪,舂米推磨,挑水烧火,洗衣做饭……在这些零零碎碎的活儿中,祖母把六个儿女渐渐带大。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她老人家就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可是仍然闲不下来,古稀已过的时候,麦收时节还抽空到地里拾麦穗,秋天到地里摘棉花、捡花生。她居住的小院虽然不大,但总是拾掇的干净利索,门前篱笆院中花,墙边扁豆爬满架,丝瓜葫芦搭凉棚,进门鹅鸭叫嘎嘎。
祖母的隐忍宽容在街坊邻居中是出了名儿的。祖父壮年的时候,靠着做点木工活筹谋一家大小八口的衣食,生活的捉襟见肘和家庭的琐事磨蚀了他的耐性。在后人的记忆里,他的性格刚强,火气十足,幸亏祖母是一个脾气极好的人,凡事忍耐忍让,即使祖父小题大做她也总能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大家都说她如同水流,随圆就方,低矮就下,默然无争而成就了一个家庭。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诸位伯母婶娘,大家都过得和和睦睦。母亲也经常以祖母为榜样教育我们如何料理家庭。教育我们要学会忍耐,互相包容。她经常向我们提起,某一年,祖父不知为何发了脾气,抬手就打,祖母非但不还反而笑着劝他当心打疼了手,弄得祖父自觉不好意思,一场风雨就此散去。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包涵,单方一味忍让虽值得商榷,但是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又觉得祖母很值得佩服。
祖母身上那种与人为善的精神尤其值得我辈学习。老庄社邻亲戚朋友有了困难,祖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即使对处于困境中的外乡人,她也尽力而为地伸出援手。伯父经常提起,某年的冬天,一对讨饭的母子瑟瑟索索地来到我村,孩子饿得哭泣不止,尽管自己的儿女饿着肚子,祖母还是把稀饭端给了她们。诸如此类的事,祖母做得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