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古文运动谈文风

推荐人:褦襶子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9 23:10 阅读:
文字乃语言的延伸,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工具。所以天下初始之文简洁明了。后来人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字交流信息的职能得以升华,行文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文风由此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文化高峰。其影响至少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述前还是比较明显的,从秦汉的文章来看古朴之风尚存。先秦两汉散文的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可伴随着封建文明的发展,南北朝以来,文坛上开始盛行骈文,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这是一种格律化的散文体式。由于骈文的内容受形式限制,在其演变发展中又越来越走向僵化和凝固,导致最后逐步走向形式化,为文而文,背离了文字的原始职能。

  随唐以后,随着中国古代又一个文化高峰与科举制度的出现,南北朝以来华丽的文风再次盛行,文章成了文人墨客角逐的工具。行文上的条条框框,成了拉开文章等级的标准。尤其是唐代封建文明的高速发展,促使文学思想不断丰富多彩,古文运动便应运而生。虽然古文运动产生有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可在文风上主要还是影响对于丰富的文学思想的表达。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的古文运动。他们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反映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反对华丽不实的文风,注重文章表达的现实功能。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作为理论依据,主张文章以表现现实为宗旨,抑制空洞词藻堆积的文风。

  他们认为,“原道”的道是指反映现实的自然美,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文章的核心就是道,是对道的反映与阐释。好的文章应该洞彻人生,是纯清而壮美的生命脉动,具有道法天然的篇章架构,含英吐华般的精词炼句,令人生命为之荡动的优雅韵律。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此处的的“德”是指意义,“道”是指“自然之道”。用现在的一句网络时髦语言就是写心情文字,反映真实感想。《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是说语言乃世间行事之原动力,文辞(表达的观点)之所以能够让天下人接受,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唐宋以后,华而不实的文风一度受到抑制。可是到了明代,骈体八股文盛行,仕子们为了应科举,沉浸于“填文”的游戏中。此文风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还能从国人的文风中感受到八股的阴影。上网后,发现网络真是个好地方,过去许多文人墨客努力终生都难以发表几个字的时代终结,网民们基本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文字。可是在给众多网站的投稿中发现,网络媒体的文风参差不齐,对于文章风格的认识也莫衷一是。

  其实这也怪不得网民们,他们所受的教育,很少向他们传授朴实的文风。从小学开始,老师在教作文时,就要求学生们注意使用词,使用华丽的词越多,文章越是受到老师的欣赏与肯定。而不是要孩子们注重对于所表达的意思的准确性。到了中学,作文课一直是语文课的一部分,每学期孩子们能够写上三两篇文章就是不错了。而且由于中国教育追求利益与形式导致的大班额,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详批详解。能够用个别同学的文章作范文讲评讲评的就是很不错的作文教学了。相当多的学校甚至只给学生的作文一个分数,学生究竟哪里需要改进,就只有学生自己体会了。

  有些捞偏门的语文老师,专门搞起作文教学。但多数也是附和形式,以华丽文风为取向。因为孩子的作文要是不用几个华丽词藻,就得不到高分。这类老师的教学也就不被肯定。家长们要是不在孩子文章中看到几个时髦的词,就认为孩子的文章写得不好,老师没有水平。中国社会专门为“道”而教学生写文章的老师渐渐被淘汰。统一的高考与中考在追求最大公平的同时,也成了阻碍健康文风形成的因素。

  学校作文教学的淡化,致使一些作文班、语言班应运而生。而作文班,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胃口,也多从华丽词藻的堆积入手,因为作文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而家长们多不懂这个道理,孩子一周学一次作文班,一个月四次,而且还不能每次都自己写文章,多为老师来讲。如果哪个作文班要是老师讲得少,而多让学生自己作文,或者几个月不见孩子写出“象样”的文章,家长就认为这样的老师没有水平,立即弃选。所以社会上作文班老师也就急功近利,找出大量华丽的词藻让学生背,然后归类,让学生用来拼凑作文。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拼盘,除了词藻的华丽外,孩子们甚至不知自己的文章要说些什么。至于语言班就更是“新生事物”,几千年来,没有听说说母语还要专门学习的。学习的结果也多让孩子们丢掉思考,公共场合讲话总是想用哪些学过的话来表达。

  那种词藻堆积的作文,即便有些老师,为孩子们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孩子们也只会对号入座去组合。小学、初中的孩子逻辑能力比较低,没有学过基本的逻辑学知识,组合的好的拼凑的痕迹可能不会很明显,但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们行文的方式是找相关的材料拼凑,因此大大影响了孩子们关于文章主旨表达的思考。然而,家长们一看到孩子的拼盘作文,却甚是高兴,以为孩子们会用那么些词就是会写文章了。作文是一个熟练过程,经过多年的此种方式学习,中考、高考时写出一篇拼凑痕迹不十分明显的作文也不是什么难事。由于迎合了批卷老师的胃口,得个高分,自然此文风也就成了人们行文所追求的方向。缘此,家长们以华丽词藻作为鉴别文章好坏的印象就更深了,更加到处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如此教授作文的老师。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文化是不能完全割裂的,此乃南北朝时期的那种“华丽规范”文风在现实中的遗迹,并非是今人的创造。受此文风影响,历史上这类的名篇也不少,例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一篇典型的用典名篇,几乎一句一典。此文不可谓没有名,写得也是气势磅礴,可是后人知道的甚少。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几乎家喻户晓。因为白居易的诗就是力求通俗,常常写完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努力让更多的人看懂自己的诗。也许文天祥当时在狱中,没有时间详细叙述,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个人气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文风却多被后世否定。文章就是表达自己观点给人看的,当然要以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得懂为行文宗旨,而众多的典故即使是读书人也并非是大多数都能看得懂的。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