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年夜》茅盾

推荐人:匿名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2-04 11:10 阅读:


  我们在南京路浙江路口下了电车。\"

  于是在\"水门汀\"上,红色的自来水龙头旁边,我们开了小小的会议。

  \"到哪里去好?四马路怎样?\"

  这是两位太太的提议。她们要到四马路的目的是看野鸡;因为好像听得一位老上海说过,\"大年夜\"里,妓女们都装扮了陈列在马路口。至于四马路之必有野鸡,而且其数很多,却是太太们从小在乡下听熟了的。

  可是两个孩子却坚持要去看电影。

  这当儿,我的一票可以决定局势。我主张先看电影后看野鸡。因为电影院\"大年夜\"最后一次的开映是十一点钟。看过了电影大概四马路之类还有野鸡。

  于是我们就走贵州路,打算到新光大戏院去。

  我不能不说所谓\"大年夜\"者也许就在这条短短的狭狭的贵州路上;而且以后觉得确是在这里。人是拥挤的。有戴了鸭舌头帽子的男人,更有许多穿着绯色的廉价人造丝织品的年轻女子;也有汽车开过,慢慢地爬似的,啵啵地好像哀求。两个孩子拖着我快跑(恐怕赶不上影戏),可是两位太太只在后边叫\"慢走\"。原来她们发现了这条路上走的或是站着的浓妆青年女子就是野鸡。

  也许是的。因为鸭舌头帽子的男人掷了许多的\"掼炮\",啪啪啪地都在那些浓妆的青年女子的脚边响出来,而她们并不生气。不但不生气,还是欢迎的。\"愈响愈发\"是她们的迷信。

  我们终于到了新光大戏院的门口。上一场还没有散,戏院门里门外挤满了人。

  而且这些人大都手里有票子。

  两位太太站在马路旁边望着那戏院门口皱眉头。就是那勇敢的男孩子(他在学校里\"打强盗山\"是出名勇敢的),也把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的面孔。

  \"就近还有几家影戏院,也许不很挤。\"

  我这样说着,征求伙伴们的同意。

  但是假使片子不好呢?大些的孩子,一个很像大人的女孩子,眼光里有了这样的迟疑。\"不管它!反正我们是来趁热闹的。借电影院坐坐,混到一点多钟,好到泥城桥一带去看兜喜神方的时髦女人。\"

  又是我的意见。然而两个孩子大大反对。不过这一回,他们是少数了,而且他们又怕多延捱了时间,\"两头勿着实\",于是只好跟着我走。

  到了北京大戏院。照样密密的人层。而且似乎比新光大戏院的现象更加汹汹然可畏。转到那新开幕的金城。隔着马路一望,我们中间那位男孩子先叫起\"好了\"来了。走到戏院门口。我们都忍不住一股的高兴。这戏院还是\"平时状态\"。但是,一问,可糟了!原来这金城大戏院没有\"大年夜\"的,夜戏就只九点半那一场,此时已经闭幕。

  看表上是十一点差十分。

  \"到那里去好呢?\"--大家脸上又是这个问号了。也许新光今夜最后一场是十一点半开映罢?那么,还赶得及。新光近!

  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定要看影戏。孩子们是当真要看的,而我们三个大人呢,还是想借此混过一两个钟点,预乍看看\"大年夜\"的上海后半夜的风光而已。

  然而又到了新光了。十一点正,前场还没散,门里门外依然挤满了人,也许多了些。这次我是奋勇进攻了。五个人是一个长蛇阵。好容易挤了进去,望得见卖票处了,忽然又有些绅士太太们却往外边挤;一边喊道:\"票子卖完了。卖完了!\"我疑心这是骗人的。为什么戏院当局不挂\"客满\"的牌子?我不能再\"绅士气\"了。我挤开了几位拦路的时髦女郎,直到卖票.处前面。我们的长蛇阵也中断了。卖票员只对我摇手。

  好容易又挤了出来,到得马路上时,我忍不住叹口气说:

  \"虽然\'大年夜\'不在XX街的小小南货店里,可确是在每家影戏院里!\"

  以后我们的行程是四马路了。意外地不是\"大年夜\"样的。也没看见多少艳妆的野鸡之类。\"掼炮\"声音更少。

  两个孩子是非常扫兴了。于是\"打吗啡针\":每人三个气球。

  我们最后的希望是看看南京路上有没有封皮的怪相\"瞎眼睛\"。

  然而也没有。

  十二点光景挤进了南京路的虹庙。这是我的主张。可是逛过了浴佛节的静安寺的两个孩子大大不满意。\"没有静安寺那样大。\"是他们的批评。他们怎么会知道我是出来找\"大年夜\"的,而\"大年夜\"确也是在这座庙里!

  后来我知道过不了年关的商店有五百多家。债权人请法院去封门。要是一封,那未免有碍\"大上海\"的观瞻,所以法院倒做了和事老。然而调解也等不及,干脆关上大门贴出\"清理账目\"的铺子也就有二百几十家了。南京路上有一家六十多年的老店也是其中之一。

  \"你猜猜。南京路的铺子有几家是赚钱的?--哈哈,说是只有两家半!那两家是三阳南货店和五芳斋糕团点心店。那半家呢,听说是冠生园。\"

  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乡亲,他这样对我说。

  乡亲这番话,我怎么能够不相信?并且我敢断定复杂的\"大上海\"市面无论怎样\"不景气\",但有几项生意是不受影响的。例如我们刚去随喜了来的虹庙。并且我又确实知道沪西某大佛寺的大小厅堂乃至\"方丈室\"早已被施主们排日定完;这半年里头,想在那大佛寺里\"做道场\",简直非有大面子不行的!

  到家的时候,里内一个广东人家正放鞭炮,那是很长的一串,挑在竹竿上。我们站在里门口看去,只见一条火龙,渐缩渐短。等放过了我们走进去,依旧是冷清清的弄堂,不过满地碎红,堆得有寸许厚。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0)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量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料第一类。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大量翻译了欧洲各个流派的文学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26年春,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等职,担任汉口《国民日报》主笔。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领导工作,与鲁迅等人一起,英勇地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抗日战争期间,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曾任《文艺阵地》主编,香港《立报》副刊《言林》主编、《笔谈》主编。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去香港。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担任过《人民文学》、《译文》主编。他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等,1958年出版的《茅盾文集》十卷,包括六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一个剧本,十一部杂文、散文集。1978年,又出版《茅盾评论文集》两册。此外,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是一部文学巨著,被译成多种文字。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