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竹下行
2015年中秋前夕,全家因孩儿相亲来到宁冈与亲家家人相会过节。这是我第三次踏入这片土地,渐近故地时,路旁石碑“会师圣地”引入眼帘,禁不住让我回忆起这里的历史。简言之,宁冈龙市古城,因“朱毛会师”而让人记忆犹新。
1977年10月,宁冈龙市会师纪念碑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五十周年之际破土动工,于1980年5月4日建成。碑高19.28米,碑座长5米,宽4米。它取意于1928年5月4日,纪念朱毛两军会师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红大理石镶成,分别代表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的两面军旗。前面顶端是中国共产党徽标志,表示两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会师。碑座的两边刻有朱德同志纪念会师的诗篇。正面的碑文高度概述了会师的经过和伟大的历史意义。2008年10月7日下午,在朱毛会师8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会师广场落成剪彩仪式上,会师广场新铸了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新会师广场融纪念、教育、集会、休闲等多功能一体,提升了会师广场的文化内涵。
宁冈,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四周环山,北邻永新,西界湖南茶陵,南靠湖南炎陵,东与原井冈山市山水相依。面积637.73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元代因盆地地形从永新县分出,以“长宁之义”定名为永宁,县治在升乡(今古城镇),后迁治瓦冈(今新城镇),1914年因与国内其他三个永宁县重名而改名宁冈(永宁与瓦冈各取一字),治新城,后县城迁往龙市镇。新中国成立后,县治设龙市,开始了大规模以龙市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5月,宁冈县因并入井冈山市而撤销。龙市镇现与茨坪镇和新城区(在厦坪镇和拿山乡之间)并列新井冈山市的三大城区。
宁冈龙市镇,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萧奇美从吉安宣都峡石下园砻头洲徙此立基。以故地名命此村亦名为龙头,后随集市的发展称龙头市。元至顺间,龙市属四保龙溪乡砻头市。公元1362年龙市属砻市寨巡检司地。清末民初,砻市属砻市自治区四保自治乡。1928年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驻龙市,地属龙市区龙市乡,此为龙市县治之始。
曾记否?宁冈龙市既是古城,更是朱毛会师圣地。192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宁冈县龙市镇龙江书院胜利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宁冈会师,壮大了这里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并成燎原之势。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在宁冈茅坪乡,在大陇镇乔林村设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因斗争形势根据地中心往井冈山上茨坪迁移。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是从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根据地中心在宁冈时间最长,其中,发生在宁冈重大事件,如“朱毛会师”、“龙江书院会谈”,龙市的“会师(大会)广场”等,龙江书院成为军政院校的摇篮。从会师纪念碑往西北方向步行500米,就是毛泽东与朱德当年相会的文星阁。还有,当年毛伟人在宁冈茅坪镇的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他老人家当年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所说的农村,当初其实主要是指山区,所以在给这个红色摇篮命名时,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名字。现井冈山根据地保留至今的原建筑,在宁冈主要有龙江书院和茅坪八角楼两处。还有郭沫若题字的会师桥、红四军军部旧址等景点。建立的标志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雕塑,另外,会师纪念馆与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仅一墙之隔。会师广场前有会师桥,当年会师时,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原为木桥,1964年砻市人民将当年的木板桥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郭沫若1965年7月3日来到会师桥,为桥亲笔题写《会师桥》并赋诗一首《红军会师桥》: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龙江流碧血,鹅石卷惊涛。五井金銮殿,万山卿士寮。工农须作主,携手入罗霄。会师桥今已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将大桥进行改扩建,现为双向四车道,绿化丰富,桥廊镶嵌五角星,再加上景观灯,使之于纪念碑、会师广场遥相呼应,无论夜景还是白天都蔚为漂亮!
从龙市(原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1965年毛伟人重上井冈山,最先来到宁冈。那天主席想在这里住一宿。可是汪东兴在做具体安排时发现,全县没有一间带卫生间的房子,最后只好作罢,全体人员下午赶到茨坪“井冈山宾馆”,在那儿住了一周时间。
中国不应忘记宁冈。千年古城宁冈置县于元代,距今已有八九百年。原宁冈县下辖龙市镇、古城镇、新城镇等12乡镇。大革命前,宁冈全县人口是13万,物产比较丰饶。据说丰收年景一年收获的稻谷可供全县人食用三年。红军撤退后,全县被国民党杀害的群众有七万多人,加上避祸逃走的,全县人口只剩下三万多。直到六十年代,宁冈全县人口也没有恢复到1927年的数字。著名的“龙江书院”,那是朱毛第一次会面的地方,也是红军第一个教导队的所 在地。一座千年古城和在毛伟人著作中被多次提及的地方就这样在某些人一拍脑袋的“决定”中被“从地图上抹掉”了。由此联想到全国,此类事甚多。诚如人言,肉食者只知保护或抢夺有形的“文物”,对代表千年文化积淀的地名却弃之如敝履,何也?如果当有人问及:“毛伟人著作中多次提到的‘宁冈’在哪儿?”恐怕无法以没撤言对。
1977年10月,宁冈龙市会师纪念碑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五十周年之际破土动工,于1980年5月4日建成。碑高19.28米,碑座长5米,宽4米。它取意于1928年5月4日,纪念朱毛两军会师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红大理石镶成,分别代表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的两面军旗。前面顶端是中国共产党徽标志,表示两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会师。碑座的两边刻有朱德同志纪念会师的诗篇。正面的碑文高度概述了会师的经过和伟大的历史意义。2008年10月7日下午,在朱毛会师8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会师广场落成剪彩仪式上,会师广场新铸了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新会师广场融纪念、教育、集会、休闲等多功能一体,提升了会师广场的文化内涵。
宁冈,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四周环山,北邻永新,西界湖南茶陵,南靠湖南炎陵,东与原井冈山市山水相依。面积637.73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元代因盆地地形从永新县分出,以“长宁之义”定名为永宁,县治在升乡(今古城镇),后迁治瓦冈(今新城镇),1914年因与国内其他三个永宁县重名而改名宁冈(永宁与瓦冈各取一字),治新城,后县城迁往龙市镇。新中国成立后,县治设龙市,开始了大规模以龙市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5月,宁冈县因并入井冈山市而撤销。龙市镇现与茨坪镇和新城区(在厦坪镇和拿山乡之间)并列新井冈山市的三大城区。
宁冈龙市镇,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萧奇美从吉安宣都峡石下园砻头洲徙此立基。以故地名命此村亦名为龙头,后随集市的发展称龙头市。元至顺间,龙市属四保龙溪乡砻头市。公元1362年龙市属砻市寨巡检司地。清末民初,砻市属砻市自治区四保自治乡。1928年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驻龙市,地属龙市区龙市乡,此为龙市县治之始。
曾记否?宁冈龙市既是古城,更是朱毛会师圣地。192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宁冈县龙市镇龙江书院胜利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宁冈会师,壮大了这里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并成燎原之势。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在宁冈茅坪乡,在大陇镇乔林村设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因斗争形势根据地中心往井冈山上茨坪迁移。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是从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根据地中心在宁冈时间最长,其中,发生在宁冈重大事件,如“朱毛会师”、“龙江书院会谈”,龙市的“会师(大会)广场”等,龙江书院成为军政院校的摇篮。从会师纪念碑往西北方向步行500米,就是毛泽东与朱德当年相会的文星阁。还有,当年毛伟人在宁冈茅坪镇的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他老人家当年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所说的农村,当初其实主要是指山区,所以在给这个红色摇篮命名时,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名字。现井冈山根据地保留至今的原建筑,在宁冈主要有龙江书院和茅坪八角楼两处。还有郭沫若题字的会师桥、红四军军部旧址等景点。建立的标志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雕塑,另外,会师纪念馆与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仅一墙之隔。会师广场前有会师桥,当年会师时,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原为木桥,1964年砻市人民将当年的木板桥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郭沫若1965年7月3日来到会师桥,为桥亲笔题写《会师桥》并赋诗一首《红军会师桥》: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龙江流碧血,鹅石卷惊涛。五井金銮殿,万山卿士寮。工农须作主,携手入罗霄。会师桥今已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将大桥进行改扩建,现为双向四车道,绿化丰富,桥廊镶嵌五角星,再加上景观灯,使之于纪念碑、会师广场遥相呼应,无论夜景还是白天都蔚为漂亮!
从龙市(原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1965年毛伟人重上井冈山,最先来到宁冈。那天主席想在这里住一宿。可是汪东兴在做具体安排时发现,全县没有一间带卫生间的房子,最后只好作罢,全体人员下午赶到茨坪“井冈山宾馆”,在那儿住了一周时间。
中国不应忘记宁冈。千年古城宁冈置县于元代,距今已有八九百年。原宁冈县下辖龙市镇、古城镇、新城镇等12乡镇。大革命前,宁冈全县人口是13万,物产比较丰饶。据说丰收年景一年收获的稻谷可供全县人食用三年。红军撤退后,全县被国民党杀害的群众有七万多人,加上避祸逃走的,全县人口只剩下三万多。直到六十年代,宁冈全县人口也没有恢复到1927年的数字。著名的“龙江书院”,那是朱毛第一次会面的地方,也是红军第一个教导队的所 在地。一座千年古城和在毛伟人著作中被多次提及的地方就这样在某些人一拍脑袋的“决定”中被“从地图上抹掉”了。由此联想到全国,此类事甚多。诚如人言,肉食者只知保护或抢夺有形的“文物”,对代表千年文化积淀的地名却弃之如敝履,何也?如果当有人问及:“毛伟人著作中多次提到的‘宁冈’在哪儿?”恐怕无法以没撤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