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应传承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曾创造了无数的语言精品,古典诗歌中很多诗句的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锤炼,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0个字就提示了一个阔大的场景,它不仅是场景还是意境,这样的文字脍炙人口,让人过目不忘。同样的场景,用现代文来写,或许数百字、甚至数千字也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然而20世纪初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汉语书面语经历了一个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同时还经历了一个欧化过程,经过这场变革,汉语由一种诗性语言变成了散文性、分析性语言,它似乎再也写不出那种余味无穷的诗句。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书面语的文言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其特殊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文言的词汇主要是单音词,句子的组合则以意合为主,就是说,句子成分的组合靠的不是语法成分,而是语义条件,只要语义相关,合乎事理,就可以连在一起。如王力所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文言不是没有语法,但这种语法是隐性的而且非常富有弹性,词与词只要意思相关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而且很多语法成分都可以省略,再加上词汇的活用(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这样语言的组合就非常灵活。文言在词汇和句法上所具有的特点,使古代诗人能更容易打造出优美的文句,文言的优势有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创造“含蓄美”。文言没有硬性的语法规范,一方面它可以只保留最出彩的词语,将语义浓缩到极致,让语言保持最大的张力,同时,它可以通过对词语巧妙的调配,创造某种言外之意。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的活用,创造了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创造“音乐美”。文言的单音节和句式组织的灵活,使古代作家在语言调配上拥有了最大的自由,可以更多地创造出平仄和押韵,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之妙。如张中行所说,如果文言不是句子灵活,单音词多,“像‘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萨都刺《满江红》),这样字少意繁的句子,写出来是很难的”。再次是创造“建筑美”。中国古典诗歌中不仅诗歌总是保持句式的整齐,在很多散文作品中,文人也追求语言的整齐美,而文言的灵活同样给古代作家提供了方便。朱光潜说:“单就文法论,中文比西文较宜于诗,因为它比较容易做得工整。”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果在西文中就要加上许多虚字,很难形成古典诗歌的这种整齐。另外,许多古典诗歌大量使用色彩词,在色彩美的创造方面也很有特点。
五四时期汉语书面语在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并经历了欧化以后其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汉语词汇由单音到双音或多音,语法规则由隐性到显性,句子成分被固定,也明显变长。经历了这个变化以后,汉语被套上了语法与逻辑的重枷,它变得精密、复杂,逻辑关系严密,但同时也失去了简约、灵动。然而从一方面来说,五四以后,语言的变化并非使汉语失去了诗性的特点,事实上,与西文相比,现代汉语书面语仍然是一种简约的、灵动的语言,如果作家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仍然可以很大程度上继承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创造出具有诗性的语言。
在如何继承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上,当代作家面临的选择是有趣的,即一方面,现代白话与文言毕竟是两种语体,当代作家要将文言照搬到现代汉语中来是不可能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继承又是可能的:当代作家可以学习、借鉴古典作家的语言策略,立足现代汉语,充分挖掘其中的诗性内涵,创造与文言相似或相近的效果。文言的有些表达效果,现代文已经很难追及。例如,古典诗歌句式的整齐,就连现代诗歌都做不到,现代小说就更难做到,但是文言的含蓄美和音乐美,现代作家却可以学习与借鉴,也可以求得相近的表达效果。另外,很多古典诗歌大量使用色彩词,在色彩美的创造方面也非常有特点,这一点也可以学习与借鉴。当代作家可以借鉴的语言策略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含蓄美的创造
现代文虽然经过了欧化,但是它与西文的严谨和刻板之间仍有很大距离,现代文在句子成分的省略、词类的活用与组合方式的灵活方面仍有很大自由,当代作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自由,创造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汪曾祺就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他的文字看似“白”、“淡”,但其实是经过精心锤炼,真正做到了寓丰厚与简略。汪曾祺曾认为“小说家在下一个字的时候总得有许多‘言外之意’,‘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是真正意识到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的,都深知其中的甘苦。……一个小说作家在写每一句话时,都要像第一次学会说这句话。”“语言要流畅,但不能‘熟’。援笔就来,就会是‘大路活’。”例如他的《收字纸的老人》写一位姓白的老人,以收字纸为生,他一生淡漠,经常走家串户收字纸,而“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然后作者写到:“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这几句话极其简略,其中既写实,也有写意的成分,整个句段没有精确的时间标志,它写的不是老白具体在哪一天的经历,而是对他平时生活的概括,句子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走(美文网 meiwen.he.cn)。特别是最后两句“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更是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在当代文坛上也并非仅仅一些老作家在古典文学语言中寻求借鉴,一些新生代作家也有这个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安妮宝贝的语言就非常有特点,她通过不断地转行、断句,将语言的简练推向了极致。例如,“饿。非常饿。皮肤,胃,连同她的感情。”“她的脸沉没于暗中。笑容。头发的颜色。额头。眼睛和嘴唇的形状。下巴。肩。手指……所有的轮廓与气味。”“大雪的夜晚。时间。回忆。生命的旅途。以及小说。都是如此。”安妮宝贝曾自述:“我小时候痴迷唐诗宋词,觉得文字里有无限意境。”安妮宝贝使用的纯然是现代汉语,没有文言成分,但是其叙事照样收到了与文言类似的效果。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书面语的文言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其特殊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文言的词汇主要是单音词,句子的组合则以意合为主,就是说,句子成分的组合靠的不是语法成分,而是语义条件,只要语义相关,合乎事理,就可以连在一起。如王力所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文言不是没有语法,但这种语法是隐性的而且非常富有弹性,词与词只要意思相关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而且很多语法成分都可以省略,再加上词汇的活用(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这样语言的组合就非常灵活。文言在词汇和句法上所具有的特点,使古代诗人能更容易打造出优美的文句,文言的优势有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创造“含蓄美”。文言没有硬性的语法规范,一方面它可以只保留最出彩的词语,将语义浓缩到极致,让语言保持最大的张力,同时,它可以通过对词语巧妙的调配,创造某种言外之意。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的活用,创造了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创造“音乐美”。文言的单音节和句式组织的灵活,使古代作家在语言调配上拥有了最大的自由,可以更多地创造出平仄和押韵,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之妙。如张中行所说,如果文言不是句子灵活,单音词多,“像‘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萨都刺《满江红》),这样字少意繁的句子,写出来是很难的”。再次是创造“建筑美”。中国古典诗歌中不仅诗歌总是保持句式的整齐,在很多散文作品中,文人也追求语言的整齐美,而文言的灵活同样给古代作家提供了方便。朱光潜说:“单就文法论,中文比西文较宜于诗,因为它比较容易做得工整。”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果在西文中就要加上许多虚字,很难形成古典诗歌的这种整齐。另外,许多古典诗歌大量使用色彩词,在色彩美的创造方面也很有特点。
五四时期汉语书面语在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并经历了欧化以后其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汉语词汇由单音到双音或多音,语法规则由隐性到显性,句子成分被固定,也明显变长。经历了这个变化以后,汉语被套上了语法与逻辑的重枷,它变得精密、复杂,逻辑关系严密,但同时也失去了简约、灵动。然而从一方面来说,五四以后,语言的变化并非使汉语失去了诗性的特点,事实上,与西文相比,现代汉语书面语仍然是一种简约的、灵动的语言,如果作家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仍然可以很大程度上继承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创造出具有诗性的语言。
在如何继承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上,当代作家面临的选择是有趣的,即一方面,现代白话与文言毕竟是两种语体,当代作家要将文言照搬到现代汉语中来是不可能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继承又是可能的:当代作家可以学习、借鉴古典作家的语言策略,立足现代汉语,充分挖掘其中的诗性内涵,创造与文言相似或相近的效果。文言的有些表达效果,现代文已经很难追及。例如,古典诗歌句式的整齐,就连现代诗歌都做不到,现代小说就更难做到,但是文言的含蓄美和音乐美,现代作家却可以学习与借鉴,也可以求得相近的表达效果。另外,很多古典诗歌大量使用色彩词,在色彩美的创造方面也非常有特点,这一点也可以学习与借鉴。当代作家可以借鉴的语言策略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含蓄美的创造
现代文虽然经过了欧化,但是它与西文的严谨和刻板之间仍有很大距离,现代文在句子成分的省略、词类的活用与组合方式的灵活方面仍有很大自由,当代作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自由,创造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汪曾祺就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他的文字看似“白”、“淡”,但其实是经过精心锤炼,真正做到了寓丰厚与简略。汪曾祺曾认为“小说家在下一个字的时候总得有许多‘言外之意’,‘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是真正意识到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的,都深知其中的甘苦。……一个小说作家在写每一句话时,都要像第一次学会说这句话。”“语言要流畅,但不能‘熟’。援笔就来,就会是‘大路活’。”例如他的《收字纸的老人》写一位姓白的老人,以收字纸为生,他一生淡漠,经常走家串户收字纸,而“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然后作者写到:“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这几句话极其简略,其中既写实,也有写意的成分,整个句段没有精确的时间标志,它写的不是老白具体在哪一天的经历,而是对他平时生活的概括,句子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走(美文网 meiwen.he.cn)。特别是最后两句“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更是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在当代文坛上也并非仅仅一些老作家在古典文学语言中寻求借鉴,一些新生代作家也有这个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安妮宝贝的语言就非常有特点,她通过不断地转行、断句,将语言的简练推向了极致。例如,“饿。非常饿。皮肤,胃,连同她的感情。”“她的脸沉没于暗中。笑容。头发的颜色。额头。眼睛和嘴唇的形状。下巴。肩。手指……所有的轮廓与气味。”“大雪的夜晚。时间。回忆。生命的旅途。以及小说。都是如此。”安妮宝贝曾自述:“我小时候痴迷唐诗宋词,觉得文字里有无限意境。”安妮宝贝使用的纯然是现代汉语,没有文言成分,但是其叙事照样收到了与文言类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