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集 > 鲁迅 > 《范爱农》

《范爱农》

推荐人:鲁迅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11 13:10 阅读:

  6.秋瑾(1875—1907年):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一九○四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一九○六年春回国。一九○七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师范学堂,组织光复军,和徐锡麟分头准备在安徽、浙江两省起义。徐锡麟起义失败后,秋瑾亦被清政府逮捕,同年七月十五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在绍兴轩亭口就义。

  7.日本浪人:指日本幕府时代失去禄位、四处流浪的武士。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幕府体制的瓦解,一时浪人激增。他们无固定职业,常受雇于人,从事各种好勇斗狠的活动,日本帝国主义向外侵略时,就常以浪人为先锋。

  8.范爱农(1883—1912年):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人。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与绍兴《民兴日报》友人游湖时淹死。

  9.子英:姓陈名浚(1882—1950年),浙江绍兴人。

  10.横滨:日本本州岛中南部港口城市,神奈川县首府。在东京湾西岸。

  11.陈伯平(1885—1907年):名渊,自号“光复子”,浙江绍兴人。他是大通师范学堂的学生,曾两次赴日本学警务和制造炸弹。一九○七年六月与马宗汉同赴安徽参加徐锡麟的起义活动;起事时在军械局的战斗中阵亡。

  12.马宗汉(1884—1907年):字子畦,浙江余姚人。一九○五年去日本留学,次年回国;一九○七年六月赴安徽参加徐锡麟的起义活动;起事中据守军械局,弹尽被捕,备受酷刑后于八月二十四日就义。

  13.神户:日本本州岛西南部港口城市,兵库县首府。在大阪湾西北岸。

  14.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武昌由同盟会等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15.绍兴光复:据《中国革命记》第三册(一九一一年上海自由社编印)记载:辛亥九月十四日(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绍兴府闻杭州为民军占领,即日宣布光复”。

  16.王金发(1882—1915年):名逸,字季高,浙江嵊县人。原为浙东洪门会党平阳党的首领,后由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介绍加入该会。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日,他率领光复军进入绍兴,十一日成立绍兴军政分府,自任都督。“二次革命”失败后,在一九一五年七月十三日被袁世凯的走狗、浙江督军朱瑞杀害于杭州。

  17.都督:官名。辛亥革命时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后改称督军。

  18.指《越铎日报》,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在绍兴创刊,一九一二年八月一日被捣毁。作者是该报发起人之一,并曾撰写《〈越铎〉出世辞》(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19.德清:孙德卿(1868—1932年),浙江绍兴人。当时的一个开明绅士,曾参加反清革命运动。

  20.绿林大学: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等率领农民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起义,号“绿林兵”;“绿林”的名称即起源于此,后来用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人们。王金发曾领导浙东洪门会党平阳党,号称万人,故作者在这里戏称他是“绿林大学出身”。

  21.季茀:许寿裳(1882—1948年),浙江绍兴人,教育家。作者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时的同学,后又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处同事多年。与作者交谊甚笃。著有《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大学任教。由于他倾向民主和宣传鲁迅,致遭国民党反动派所忌,在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深夜被刺杀于台北。此处所说“写信来催我往南京”,是指他受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托,邀作者去南京教育部任职。

  22.孔教会:一个为袁世凯窃国复辟服务的尊孔派组织,一九一二年十月在上海成立,次年迁北京。当时各地封建势力亦纷纷筹建此类组织。绍兴的孔教会会长傅励臣是前清举人,他同时兼任绍兴教育会会长和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23.报馆案:指王金发所部士兵捣毁《越铎日报》馆一案。时在一九一二年八月一日,作者早已于五月离开南京,随教育部迁到北京。这里说“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记忆有误。

  24.孙传芳(1885—1935年):山东历城人,北洋直系军阀。一九二六年夏他盘踞江浙等地时,曾以保卫礼教为由,下令禁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采用裸体模特儿。

  25.作者悼范爱农的诗,实际上是三首。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后收入《集外集》。下面说的“一首”指第三首,其五六句是“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26.关于范爱农之死,一九一二年夏历三月二十七日范爱农在给作者信中,曾有“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等语。作者怀疑他可能是投湖自杀。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