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因何要置于死地?
除了这种直接挑拨外,日本还利用其在沈阳办的《满洲报》等报刊,搞民意测验,制造了许多杨、常二人密谋造反的假情报,以制造奉系集团内部的摩擦,激怒张学良。
日本人的离间计收到了预想的效果,直接导致张学良对杨、常二人的疑虑和猜忌。而杨常二人的傲慢无礼,又使这种疑虑和猜忌不断放大,使张学良越发觉得杨、常二人有夺权篡位之心。据张学良的日文秘书陶尚铭说,确实是《日本外史》等书,促使张学良产生了杀害杨、常之心。
蒋介石加急密信,推波助澜
“杨常事件”发生前,张学良忽然接到蒋介石一封加急密电,内称白崇禧正在策动杨宇霆将取张而代之,并怂恿张学良先下手为强,除掉杨宇霆。
那么,白崇禧策动杨宇霆取而代之是否属实呢?据专家根据多方面材料分析,这是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而随意编造出来的。白崇禧与杨宇霆确实在滦州有过深谈,但到底谈了些什么内容,外人不得而之。仅以一次礼节性会晤,便说是白、杨密谋推翻张学良是毫无根据的。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是为了拉拢张学良,这是蒋介石惯用的政治手段;二就是为了除掉杨宇霆,因为杨宇霆对蒋介石始终抱有疑虑,并反对张学良归附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这让蒋介石恨由心生。
但不管怎样,蒋介石此举确实收到了预想的效果。事后,张学良在谈到杀杨、常的原因时,就曾说:“杨宇霆勾结白崇禧、李宗仁等欲图谋不轨”。
杨宇霆给父办寿宴找死
俗语说“一山容不下二虎”,张学良见杨宇霆大有与他分庭抗礼之势,满心不悦。但考虑到杨宇霆曾为奉系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元老中有相当威望,如果草率行事,只会引起混乱,给一直对东北虎视耽耽的日本人可乘之机。因而张学良一再克制,努力与杨宇霆搞好关系。为了联络感情,还在居丧期间,几乎每晚张学良都要携夫人于凤至到杨府去。
为了缓和与杨宇霆的关系,张学良不惜降低长官身份,主动提出让夫人于凤至和杨宇霆的三姨太结拜干姊妹。为示重视和诚意,张学良亲自写了兰谱,备了八色厚礼派人送到杨府。三姨太同意了,谁料,杨宇霆竟以辈份不同而拒绝,并将兰谱和礼物统统退了回来。让张学良这个热面孔结结实实地贴上了杨宇霆的冷屁股,张学良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
1929年1月7日,也就是“杨常事件”发生的前三日,是杨宇霆父亲70岁的生日,杨宇霆决定大张旗鼓地操办一下。事先,他的法库同乡李友兰(东三省官银号总办)曾劝他,这样做极易遭人嫉视,提出:“老太爷办寿,可以回法库操办,你要同意就全交给我办好了。”但杨宇霆却想借为父祝寿,显示一下自己的地位,因而坚持在沈阳办。
祝寿期间,杨府门前车水马龙,宾客如云,张灯结彩,盛况空前。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广东、四川等地方实力派系乃至日本政要人士均有代表来沉祝贺,东北文武百官、地方名流更将其看作巴结杨宇霆的绝好机会,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祝寿之日,张学良也偕夫人于凤至驱车前来,往寿堂向杨老太爷行三鞠躬大礼。礼毕进入客厅时,客厅里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到来视而不见。唠嗑的唠嗑,喝水的喝水,打牌的打牌,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站起来以示尊重。而时隔不久,当杨宇霆进入客厅时,全厅人员肃然起立,热烈鼓掌。
目睹这般情形,张学良的心情当然十分沉重。他认识到:“假如杨、常取我而代之,可以兵不血刃地掌握政权,莫非林权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我应该怎样来自处呢?我是如秀吉之子那样等待最后为德川所杀呢?还是先把他除掉?”当天晚上,于凤至心情沉重地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里还有你吗!”
亲写挽联表悔意
虽然最终痛下决心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但张学良内心却是痛苦不已,为此,连着多日,竟“悲伤得长吁短叹”。不久,杨、常发丧,张学良亲笔为杨宇霆和常荫槐写了挽联。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上联写的是: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下联是: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学良挽常荫槐联》上联是: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下联是: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短短两副挽联中,张学良用了三个历史典故:其一,周武王死,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摄政。周公的弟弟“管叔”与“蔡叔”先是散布周公要篡权的流言,后又勾结殷纣王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叛,处决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后人以他们喻乱国之人。而张学良以“管叔”、“蔡叔”指代杨、常二人,可见他认定其有谋反之心。其二,“淮阴”即淮阴候韩信,曾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战功卓著。但刘邦忌怕功臣,找了个借口降韩为候。刘邦死,韩为刘邦妻子吕后所杀。其三,“幼常”,指三国人物马谡,在联中,张学良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来暗示自己杀杨常的无奈与不忍。
这种本就矛盾的心情,在得知前期所获得的杨常谋反的“情报”,都是日本人搞的鬼后,恐怕已经转化为真心的懊悔。但事已至此,无法补救,张学良只能自我解嘲地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吧,我们好好地干,若不然,真太对不起邻葛与翰襄于地下啦。”
杨常事件,从消极方面来讲,对外失去了两个紧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对内则失去了两个能掌握全局的辅佐人才。有人据此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
但从积极意义来讲,张学良不动声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杨、常,使其立足未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此事无掣肘,统一了东北的军令、政令,达到了“立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