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绝学:古代统治者们的愚民七大秘技有哪些

推荐人: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9 23:22 阅读:

  绝招六:树立正反面典型

  中国人特别喜欢给历史人物贴标签,碰到一个人,先问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说刘备,马上想到仁君,一说吕蒙,恨得咬牙切齿,杀关公的奸人,要是理性多角度的看待人物,没准就会被当作异类。这种情况在看京剧的时候尤为明显,真是个看脸的世界......可人是复杂的,标准是不唯一的,有些时候很难确定这人到底好不好。对于统治者来说,忠心耿耿、一心为皇帝做事的就是好人,如果因此付出了生命,那绝对是正面典型。我们从洪承畴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名声不咋的,无论是明朝皇帝还是清朝皇帝都鄙视他,很不受待见。按理说他投降满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应该被清廷肯定吧,可是乾隆皇帝不这样想,他把洪承畴列入了《贰臣传》,一起进去的还有祖大寿、尚可喜等功臣,要是泉下有知,早已哭瞎在厕所。相反,被肯定的却是当年的敌人祖可法、袁崇焕等。乾隆不还假惺惺地给袁督师平反,问两广官员袁崇焕有后代没有,没有的话天朝开恩找人过继一个。其实很好理解,洪承畴功劳再大也不过是个明朝的叛徒,弘扬他不就是鼓励臣民叛变吗?祖可法虽为敌,倒也是为主尽忠。类似的,曹操的名声为什么不及诸葛亮?论功绩哪里差了?还不是因为他杀名士,架空皇帝,儿子还篡了位;诸葛亮虽也架空刘禅,可鞠躬尽瘁,一片忠心,死后还政,所以被推崇。哪个皇帝喜欢曹操这样的大臣?除非见鬼了,所以要把曹孟德贬低,达到人见人恨的程度,后代出现这样的人物必不得人心。

  绝招七:八股取士

  明清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文章的格式固定,字数要求也有,应考者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作答,参考朱熹做的注,不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科举跟高考一样的,都有指挥棒的作用,考生还不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于是读书人一心专研怎么写好八股文,背朱熹的注释,耳濡目染,直接被洗脑,每天之乎者也,严重脱离实际。因为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每省入取都是有固定名额的,所以好多人一辈子都在忙这个,直到死也没明白过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十足的例子,他们是无数底层考生的缩影,没有功名,爱卖弄,眼高手低,不愿劳动,一句“君子固穷”哄哄自己。认可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最终凄惨死去。

  有这么聪明的统治者,老百姓怎么能不越来越愚?说白了,愚民就是统治者限制你的信息来源,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你,使你变成顺民、奴才。如果经济发展,传媒发达,对外开放,识别能力增强,谎言会不攻自破。清末国门打开后,有识之士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一个衰落的国家里,充斥着像闰土、祥林嫂、孔乙己、阿Q、华老栓这样的人,让人蹙额兴叹,以前君主欠的债,现在该还了。

  京城的监狱里,阴暗潮湿,散发着难闻的异味,不时有老鼠、臭虫跑来跑去。狱卒静静地看着牢房里的那个人,见惯生死的他显得异常平静,“痛否?”他问道。顺着他的目光,只见牢里的李贽瘫倒在地上苦苦挣扎,一把剃刀插进了他的咽喉,满地都是鲜血,身上的还在不停地流着。老人用手颤颤巍巍地蘸了点血,在地上写了“不痛”二字。狱卒看清了,又问道:“你为什么要自杀呢?”(虽然是万历皇帝亲自下令抓捕的罪犯,可朝廷没打算杀他,只是准备放回原籍,不是没有生的希望。)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早已抱定为自己理论赴死的决心。次日子夜,由于失血过多,他走了......就在两年前,罗马的鲜花广场,另一位“异端”布鲁诺已经被教会用火刑化为了灰烬......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