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的愧疚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很多人读后被感动得流出了热泪。可是未曾写过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那时在我心中,母亲是热水冲泡的花生奶,又香又甜又温暖,值得怀念。而父亲如同桶装水,冷若冰霜、味道寡淡,我怎么也写不出对他的感情来。
近几天天气突变,空中弥漫着浓浓雾霭,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柳叶已经冻蔫。昨夜的寒风,吹开了千万树“梨花”,撒落了一地白雪。北风夹着寒雪,吹到身上,让人彻骨的冷。
看着白茫茫的雪,踏着寒冽冽的冰,我的眼前,浮现出另一片冰雪的世界。我离世了的父亲,就躺在冰雪中的坟墓里,已经六年了。而我至今还没回去拜谒过。回忆起当时的实际,想象着父亲的不易,对照着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地思考,过滤……我顿时恍然大悟,纠结全部消散,心中充满了理解和忏悔。感恩和怀念,一齐袭上心头,融合一起,化成泪水,澘然流溢……父亲小时候就如椒板溪的窑货——冇口冇咀(地方谐恢语,指椒板溪所产的陶器没有嘴巴。引喻不会说话)。他生性老实,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小小年纪,就给别人做长工,换回养家糊口的大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年是满勤,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让一位美女动了芳心。可因爷爷嗜好大烟而被迫放弃。
那时候缺医少药,霍乱流行,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人生就如昙花一现,寿命普遍很短。乡下活上五十岁的人便是凤毛羚角。
母亲是个十分善良且生命力格外顽强的女人,先后嫁过三个丈夫。前两位丈夫不到三十岁就因病去世了,留下四个幼小的孩子。
看到母亲心灵手巧,良心也好,父亲便对母亲产生了真诚的爱意,不顾自己的处子身份,果敢地跟母亲结婚,成了她的第三任丈夫,一肩挑起了养育四个继子女的重担,并对他们百般呵护。看到父亲这么忠厚可靠,母亲又给父亲生育了我们五个兄弟姐妹。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要抚养九个孩子,当然没有歇闲的时候。我年幼的时候,他常常出门在外开会,深更半夜才能回来。清早我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又出了门。 一年到头,很少能见到他几面。即使偶尔早一点到家,一放下挎包,就马上换上破旧衣服,急急忙忙去生产队里忙农活了,一直到天黑好久才能回来。等他回来时,我早已魂入梦乡了。我吃饭穿衣,都是妈妈照顾。那时的爸爸,只跟哥哥姐姐说怎么种地,很少跟我说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如凉水,没一点温暖,味道清淡,闻不到一丝香甜。
上小学的时候,大队唯一的代销点,就开在学校相邻的大队办公室隔壁。每当从代销点门前路过时,一股香甜的气味袭来,让我垂涎三尺。父亲常来办公室开会。有一次我去找他,想让他买几颗水果糖给我尝尝。可是当我满怀希望地跑到他面前,依偎在他怀里时,父亲脸一沉,眼一瞪,一把推开了我。说:“要钱买糖?哥哥姐姐都没有问我要过,不行!要买,就自己找窍门挣钱吧!”
看到父亲那么严肃和凶狠,我彻底失望了,知道再说也是白说,便十分扫兴地走开了。
回到班上,有的同学幸灾乐祸似的朝我冷笑。我十分委屈,心中怏怏不乐。觉得父亲太不近人情了,心比铁还硬。
从此以后,我早晚上山砍柴时,看到哪里有丫杈皮树,就砍下剥了皮,拿回家晒干,然后卖给代销点换钱买课本和笔墨纸砚。但糖果,上学时从未买过。
我爱读书,因而发奋努力,学业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芧。小学毕业时,我琢磨着要读初中、上高中、考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讨个好老婆,再多挣钱好好孝顺父母。当我满怀升学希望时,忽然听到一个女同学幸灾乐祸地对我说:“你读不成书了。”“为什么?”我惊异地问。那同学告诉我:“你爸爸说不让你读书了。”这话给了我当头一棒。回家一问,果然为真。我伤心了,“父望子成龙,儿望父登仙”。我的父亲为啥要阻止我上学呢?我越来越不理解父亲,认为他是只给了我生命,而不关心我成长的人。
在四哥的支持下,父亲终于让我读了初中。但是,他给我限定了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自己挣学杂费。
那时的基础教育是收费教育。学费说来不贵,一个学期才七元人民币。可是那时一个主劳力辛苦一天才能分到几毛钱。买笔买纸买课本,加上其它费用,要的钱就多了。为了挣学杂费,我周六下午赶紧上山砍杂木棒,周日上午挑去供销社卖钱。杂木棒要在离镇十几里的大山上才有,一担上百斤重,挑到镇里,我已精疲力竭了。但看到卖得了块把钱,我的心里,也觉得踏实甜美。因为我用自己的艰辛,赢得了读书的机会。
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要求住校。那时,我已经长成了十六七岁的大伙子,每周定量的二斤四两米,一斤六两茹干显然不够吃了。妈妈怕我饿着,动了怜悯之心,偷偷地多给了我一斤米。我十分高兴地往学校走去。当走到半路的时候,父亲知道了,要妈妈从道上把我叫了回去,退掉了妈妈多给的一斤米才让我去学校……
几件事情,简单地叠加,串到一起,让我越发加深了对父亲的隔阂。我无法理解父亲,认为他的心里只有几个大哥哥姐姐而没有我和四哥。我甚至怀疑他不像亲父亲,我和四哥不是他的亲生子。虽然我后来当上了小学教师,奉行以顺为孝的原则,对他百般服从。但在心里,却跟他格格不入。我责怪他跟风一样冷酷无情,跟冰一样又寒又硬,责怪他从不关心我的前途命运。每次接近他,看到他对我和四哥都是一脸凶相。请他吃饭也不敢说话,生怕遭受责骂。跟他如同陌路人一样。
人总是在亲身经历中逐步改变自己认识。
我辞教回家以后,想探索一条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农业是个投资周期长而收效缓慢的产业。由于交通的不便,我选择经营的项目只见高投入而不见高效益,故而欠了一屁股债。
有一年我将一头母猪卖给家庭条件好的姐姐。姐姐给我付钱的时候,将我原来借她的二百元欠款如数扣除了,只付了我一百多元。爸爸知道了,哽咽地对妈妈说:“今天我很生气。这女儿明知道弟弟这些年经济遇上了困难,她家不缺这二百元,为啥就要急于扣除掉?”姐姐十分勤劳,对父母大人也非常孝顺,常常不辞遥远给父母送来好吃的,还常给父母零花钱。父亲常常在我们面前夸她,而从未听到过对她的责难。可这天父亲一反常态,竟然责备起这位姐来了。我懂得了:借钱还债,天经地义。父亲不是责备姐姐不对,而是在内心里希望我们兄弟姐妹大家都同样过得好。
近几天天气突变,空中弥漫着浓浓雾霭,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柳叶已经冻蔫。昨夜的寒风,吹开了千万树“梨花”,撒落了一地白雪。北风夹着寒雪,吹到身上,让人彻骨的冷。
看着白茫茫的雪,踏着寒冽冽的冰,我的眼前,浮现出另一片冰雪的世界。我离世了的父亲,就躺在冰雪中的坟墓里,已经六年了。而我至今还没回去拜谒过。回忆起当时的实际,想象着父亲的不易,对照着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地思考,过滤……我顿时恍然大悟,纠结全部消散,心中充满了理解和忏悔。感恩和怀念,一齐袭上心头,融合一起,化成泪水,澘然流溢……父亲小时候就如椒板溪的窑货——冇口冇咀(地方谐恢语,指椒板溪所产的陶器没有嘴巴。引喻不会说话)。他生性老实,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小小年纪,就给别人做长工,换回养家糊口的大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年是满勤,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让一位美女动了芳心。可因爷爷嗜好大烟而被迫放弃。
那时候缺医少药,霍乱流行,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人生就如昙花一现,寿命普遍很短。乡下活上五十岁的人便是凤毛羚角。
母亲是个十分善良且生命力格外顽强的女人,先后嫁过三个丈夫。前两位丈夫不到三十岁就因病去世了,留下四个幼小的孩子。
看到母亲心灵手巧,良心也好,父亲便对母亲产生了真诚的爱意,不顾自己的处子身份,果敢地跟母亲结婚,成了她的第三任丈夫,一肩挑起了养育四个继子女的重担,并对他们百般呵护。看到父亲这么忠厚可靠,母亲又给父亲生育了我们五个兄弟姐妹。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要抚养九个孩子,当然没有歇闲的时候。我年幼的时候,他常常出门在外开会,深更半夜才能回来。清早我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又出了门。 一年到头,很少能见到他几面。即使偶尔早一点到家,一放下挎包,就马上换上破旧衣服,急急忙忙去生产队里忙农活了,一直到天黑好久才能回来。等他回来时,我早已魂入梦乡了。我吃饭穿衣,都是妈妈照顾。那时的爸爸,只跟哥哥姐姐说怎么种地,很少跟我说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如凉水,没一点温暖,味道清淡,闻不到一丝香甜。
上小学的时候,大队唯一的代销点,就开在学校相邻的大队办公室隔壁。每当从代销点门前路过时,一股香甜的气味袭来,让我垂涎三尺。父亲常来办公室开会。有一次我去找他,想让他买几颗水果糖给我尝尝。可是当我满怀希望地跑到他面前,依偎在他怀里时,父亲脸一沉,眼一瞪,一把推开了我。说:“要钱买糖?哥哥姐姐都没有问我要过,不行!要买,就自己找窍门挣钱吧!”
看到父亲那么严肃和凶狠,我彻底失望了,知道再说也是白说,便十分扫兴地走开了。
回到班上,有的同学幸灾乐祸似的朝我冷笑。我十分委屈,心中怏怏不乐。觉得父亲太不近人情了,心比铁还硬。
从此以后,我早晚上山砍柴时,看到哪里有丫杈皮树,就砍下剥了皮,拿回家晒干,然后卖给代销点换钱买课本和笔墨纸砚。但糖果,上学时从未买过。
我爱读书,因而发奋努力,学业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芧。小学毕业时,我琢磨着要读初中、上高中、考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讨个好老婆,再多挣钱好好孝顺父母。当我满怀升学希望时,忽然听到一个女同学幸灾乐祸地对我说:“你读不成书了。”“为什么?”我惊异地问。那同学告诉我:“你爸爸说不让你读书了。”这话给了我当头一棒。回家一问,果然为真。我伤心了,“父望子成龙,儿望父登仙”。我的父亲为啥要阻止我上学呢?我越来越不理解父亲,认为他是只给了我生命,而不关心我成长的人。
在四哥的支持下,父亲终于让我读了初中。但是,他给我限定了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自己挣学杂费。
那时的基础教育是收费教育。学费说来不贵,一个学期才七元人民币。可是那时一个主劳力辛苦一天才能分到几毛钱。买笔买纸买课本,加上其它费用,要的钱就多了。为了挣学杂费,我周六下午赶紧上山砍杂木棒,周日上午挑去供销社卖钱。杂木棒要在离镇十几里的大山上才有,一担上百斤重,挑到镇里,我已精疲力竭了。但看到卖得了块把钱,我的心里,也觉得踏实甜美。因为我用自己的艰辛,赢得了读书的机会。
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要求住校。那时,我已经长成了十六七岁的大伙子,每周定量的二斤四两米,一斤六两茹干显然不够吃了。妈妈怕我饿着,动了怜悯之心,偷偷地多给了我一斤米。我十分高兴地往学校走去。当走到半路的时候,父亲知道了,要妈妈从道上把我叫了回去,退掉了妈妈多给的一斤米才让我去学校……
几件事情,简单地叠加,串到一起,让我越发加深了对父亲的隔阂。我无法理解父亲,认为他的心里只有几个大哥哥姐姐而没有我和四哥。我甚至怀疑他不像亲父亲,我和四哥不是他的亲生子。虽然我后来当上了小学教师,奉行以顺为孝的原则,对他百般服从。但在心里,却跟他格格不入。我责怪他跟风一样冷酷无情,跟冰一样又寒又硬,责怪他从不关心我的前途命运。每次接近他,看到他对我和四哥都是一脸凶相。请他吃饭也不敢说话,生怕遭受责骂。跟他如同陌路人一样。
人总是在亲身经历中逐步改变自己认识。
我辞教回家以后,想探索一条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农业是个投资周期长而收效缓慢的产业。由于交通的不便,我选择经营的项目只见高投入而不见高效益,故而欠了一屁股债。
有一年我将一头母猪卖给家庭条件好的姐姐。姐姐给我付钱的时候,将我原来借她的二百元欠款如数扣除了,只付了我一百多元。爸爸知道了,哽咽地对妈妈说:“今天我很生气。这女儿明知道弟弟这些年经济遇上了困难,她家不缺这二百元,为啥就要急于扣除掉?”姐姐十分勤劳,对父母大人也非常孝顺,常常不辞遥远给父母送来好吃的,还常给父母零花钱。父亲常常在我们面前夸她,而从未听到过对她的责难。可这天父亲一反常态,竟然责备起这位姐来了。我懂得了:借钱还债,天经地义。父亲不是责备姐姐不对,而是在内心里希望我们兄弟姐妹大家都同样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