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只有持久战才能最后胜利
第四,中共制定了一整套与持久战战略相配套的战略方针和战役战术原则。1937年8月, 应邀到南京出席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代表中共中央提交《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案》认为:对日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 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应予以全线之反击;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 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的消耗战;战略的内线,而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广大的开展游击战争,其战线应摆在敌人之前后左右,以分散敌人, 迷惑敌人,疲倦敌人,肃清敌人耳目,破坏敌人之资材地带,以造成有利条件,有利时机,使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参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 抗日战争史(2005年修订版)》(中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55页) 在中共方面建议的影响下,南京国防会议正式确定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虽然国民党在以后的抗战中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这一战略方针未能得到很好的贯 彻,但它在广大爱国人士和部分国民党将领中产生了良好影响,对于坚定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信心,推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 五,中 共提出的抗日游击战战略和广泛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把持久战战略和全面抗战路线有机地融合为一,创造了以人民战争取得弱国战胜强国的光辉范例。在以往战争 史上,游击战往往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于正规战起着配合的作用。而中共却从“中日战争是大而弱的进步中的中国抵抗小而强的日本帝国 主义”这一基本特点出发,首次将它提高到战略地位,使之具有全局性意义。毛泽东分析指出:“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 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 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毛泽东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05页) 毛泽东从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战略问题。他和中共中央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采用主 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 人民抗日游击队以游击战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敌我力量彼消我涨和时局转换的枢纽。1943年 夏,敌后战场率先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随后又发动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成为全面反攻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抗日游击战向运动战和攻坚战转换,中共领导的 抗日武装成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蓬勃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完美演绎持久战总战略的核心和关键,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抗日战争条 件下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3
尽管国共两党在如何进行持久战及其在战场的实际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始终坚持持久抗战问题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在如何进行持久战方面的差别,国共及其所指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由于国民党掌握着政府,有几百万正规军,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和人力,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是抵抗日军的主力军,并且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也是抗击 日本侵略的主战场。虽然正面战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客观地讲,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实力悬殊所致。
毛泽东在 武汉失守之后,就曾判断日军还想向广州、西安、宜昌、长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头、福州等地进攻。要停止敌之进攻,还需很大的努力,才能把战局过 渡到敌我相持的有利局面。必须看到,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进行过一些大规模的战役,如平津、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中,给予日 军以沉重打击,歼灭日军45万余人,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并且为中国军民经营西南和西北大后方,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 展广泛的游击战争,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这些在客观上较好地贯彻和实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但是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 场的国民党军队除发动了1939年 冬季攻势之外,主要是进行了一些防御性的会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主战场地位,逐渐为敌后战场替代,正面战场与正面战线的日军呈胶着状态。尽管如此, 正面战场的抗击,进一步遏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歼灭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其对日军的牵制和构成严重威慑方面的作用不能低估。在敌后战场已经转入对日局部反 攻阶段后,在正面战场却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一些高级将领的消极颓废,遭受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失地千里。由于国民党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军队组织指挥 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阵地战、防御战的战役战术和后期消极避战等待国际局势变化的战略方针,制约了持久战战略效用的发挥,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进程的 早日到来。
秉承持久 战的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时开辟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战场,形成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共同抗敌 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美文网Www.meiwen.com.cn),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和正面战场对敌人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发生时刻存在的而不是间歇性的,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的而不是战役的,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军队也参加了敌后战场的作战,国民政府1938年11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还特别在敌后划定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有13个师参战。敌后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一起抗击着日寇的“扫荡”、“清乡”,分担着敌后抗战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