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 > 微小说 > 梦魇

梦魇

推荐人:赵勤轩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2-11 20:19 阅读:

  一

  哒哒哒哒------

  机枪子弹在头顶呼啸掠过,坦克钢铁巨轮轰轰隆隆滚动着,向脆弱的肉体开过来------

  不知在什么世界,不知在什么国家,不知在什么地方。无边的黑暗,他在黑暗中飘浮------

  他的美丽的恋人向他招手呼救,黑暗正在吞没她------

  他去救她,却好像有无数妖魔压迫在身上,扼住他咽喉,他用力挣扎,但手脚如被束缚------他感到窒息,感到死亡的恐怖;他用力呼喊,可是喊不出话语,只发出“哦、哦”的声音------

  “醒醒!醒醒!”女人用一双柔软的手摇动他,轻声呼唤。

  他睁开眼睛,看见身旁的妻用温情的目光注视他。

  “又梦魇了?看,出了一身盗汗。”妻用纸巾擦拭他胸前的汗水。

  他还没有从噩梦中完全摆脱,怔忡的坐起来。

  妻关切的问:“还是那可怕的梦?”

  “嗯。”

  妻温和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默君,我不是和你说过嘛,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了。”

  他没有说什么,默默地下了床,拿出一枝烟点燃,走到卧室窗前,一边吸烟,一边凝望窗外夏夜的星空。

  窗外,城市在深夜中沉睡,只有街上夜总会的霓虹灯在变幻闪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悄然陨落。

  淡蓝的轻烟在他眼前袅袅升起。如烟的往事,流星般的恋人,涌现在他心头------

  二

  那时,他的名字不叫默君,叫向建国,是名牌大学文学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出身农村贫寒家庭,全凭着勤奋努力考入名牌大学,入学后刻苦学习,在文学杂志发表了几首短诗。其中一首“街头”,写道:

  繁华的城市

  光怪陆离

  宝马奔驰流过

  各奔东西

  行人脚步匆匆

  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

  一个女孩

  街边长跪不起

  破旧衣服

  难遮瘦弱躯体

  铺在地上的纸

  诉说凄苦身世

  求助学费

  她愿出租自己

  几个人驻足

  又摇头离去

  艳阳天下

  只留一声叹息

  他的颇具才情的诗篇获得优秀作品奖,在同学中赢得了“诗人”的雅号,也赢得了同班女同学林昭华的青睐。

  林昭华是同学公认的校花,父母是老教师,哥哥林卫华在王牌军中任上尉连长。她美丽纯真,热情开朗,是活跃人物,被同学推举为学生会文化部长。多少富商巨贾豪门公子拜倒在她石榴裙下,她视为粪土不为所动。同学们送她外号“高傲的公主”,出人意料的是“高傲的公主”却喜欢带着乡土气息诚实善良寡言少语的“诗人”向建国。

  入学时他们相遇了,二年级他们相知了,三年级他们相爱了。他们携手校园,林中湖畔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身影。他们在同一教室上课,在一个食堂吃饭,林昭华碗里的饭菜,不多的肥肉,总是拨一半到向建国的碗里。

  他们激扬文字,纵论前途国是。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幻想着将来成为国家栋梁,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那时候,学生课余饭后议论最多的是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官场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专制体制下的官倒,以权谋私,鲸吞国有资产,群带关系,等等等等。学生多是热情的,单纯的,幼稚的,冲动的。他们对国家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向往清正廉洁的政府,自由民主的空气。他们不怕竞争,只要求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在线上;他们对专制腐败最为痛恨,义愤填膺,积淀着越来越多的愤慲与怨怒,犹如地火在地下运行。终于,地火喷发了。学生们游行汇聚到共和国广场上。他们打出了横幅标语:维护宪法!反对腐败!实现民主!争取自由!学生点燃了导火索,市民群众纷纷参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广场聚集,到晚上广场已经聚集上万人。

  学生们在广场静坐,要求当局接见,要求新闻言论自由,政府官员财产公开,取消游行限制,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武装警察组成人墙守卫在政府门前,阻挡学生。有些学开始冲撞警方的人墙,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有学生被打伤。学生们更加气愤。

  连一向老实的向建国也说:“投诉无门,反遭欺侮,是可忍孰不可忍!”

  激进的学生号召:“我们罢课!”

  学生开始罢课。当天晚上广场上的学生人数巨增,有一二十万人。

  当局没有响应学生的诉求,却由喉舌报纸发表一篇社论,说学生运动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执政者的领导,否定社会制度。

  社论在社会引起反弹。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几个大学的校方都表示不满。

  “学生的口号是反腐败,要民主,并没有反对执政者啊!”

  “什么有计划的阴谋,外国势力插手,还不是政治斗争的老一套!”

  社论在学生中引起更大的抵触情绪。学生们被激怒了。

  第二天,几万名学生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学生们打出标语:和平请愿,不是暴乱!反对腐败,拥护当局!

  游行后发表声明,宣布将从次日起结束罢课行动。

  学潮似乎就这样平息下去------

  三

  “默君,吃早点,该进货了!”

  妻的呼唤把他从回忆中召回,一杯牛奶两个煎蛋已放在他的面前。

  他简单洗漱一下,吃了早点,和往日一样,带着一个伙计,开车去农贸市场。

  妻经营一家“真情酒店”。真情,货真价实,热情待客。妻有经营头脑,善于交际,负责管理,他甘心做帮工,负责进货。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经济生活明显改善,来酒店吃饭的人也日益增多,酒店生意兴隆。他们赚了不少钱,店面几经扩大,买了一套公寓,买了一辆小面包车运货。他采购一车时令新鲜的蔬菜和各种鱼虾海鲜,回到酒店。

  妻正在对集合在酒店门前的员工们训话,准备酒店开门营业。

  “旅游黄金季节周到了,游览广场的人一定很多,我们酒店客人不会少,大家要加油,好好干!”

  “加油!”员工齐声回应。

  时近中午,顾客越来越多。有外地游人,也有附近政府机关或公司上班的白领。那些逛首都的游客,吃得简单,或一碗炸酱面,或一盘水饺,或一屉小笼包外加一碗酸辣汤。白领们是常客,和老板打招呼,吃的也讲究些。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糖醋鱼块,点一两个菜再来一瓶啤酒。

  妻不让他干下手活。他坐在店堂角落,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吸,看着酒足饭饱的人们满意的离去。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少有人知道饥饿的滋味。他知道。

  淡蓝的轻烟在他眼前袅袅升起,他又陷入回忆------

  ------学潮并没有平息。校园里仍在争论。

  “我们要求政府承认学生运动,撤销社论!”

  “我们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怎么能复课?”

  “当局最会秋后算帐。我们这辈子前途就毁了!”

  “我们绝食!”

  炎夏骄阳似火,裸露的广场如同蒸笼。林昭华、向建国和数百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绝食静坐,要求政府肯定学生运动,推翻社论。他们知道了饥饿的滋味。向建国身体健康还挺得住,林昭华和体质差的同学已经几次晕倒。几天过去了,政府方面不加理睬,参加绝食抗议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市民同情可怜绝食的学生,自行募捐抢救学生。大爷大妈们给学生送水送饭。一个面容秀丽的女青年天天给学生送水送饭,她拎着一壶水和一篮小笼包,来到林昭华和向建国面前。

  “同学,喝点水,吃点东西吧。”

  “谢谢!”林昭华和向建国要了点水喝,拒绝进食。

  女青年同情地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你们斗不过政府的。你们正年青,绝食会饿坏身体的,身体是本钱呀!”

  “我们别无选择。”林昭华说。

  女青年塞给林昭华和向建国几个包子,小声说:“你们偷着吃吧。”

  到了绝食第七天,一位领导人来到广场对学生发表谈话,呼吁学生停止绝食,说政府不会因此把对话的门关起来。说完向在广场的学生们鞠躬。

  学生们被讲话所感动,热烈鼓掌。林昭华、向建国和一些学生哭了。学生们当即宣布停止绝食改为静坐。他们看到希望:政府可能改变对他们的定性,和平解决学潮。

  然而,第二天另一位领导人在电视上声色俱厉地发布“戒严令”: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始戒严,让游行示威制造动乱者尝尝专政的铁拳!

  当夜,从外地奉调进京的十几万戒严部队,乘坐卡车、装甲车和坦克,分别从几个方向向城区、向市中心开进。

  各大学广播紧急通知:戒严部队就要进城!

  学生们惊愕了!

  “我们反腐败,要民主,又有何罪?”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