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也许是致命的缺陷
时下盛行一种“80分定律”之说,可是对于此说的解释却五花八门。有的说“100制的前提下,各科都能得到80分以上,就算进入自由天空了,大学随便上”,这纯属胡说八道。都得80分能够上的大学,就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至于你是否在这样的大学里增长了什么能力,没有哪一家象样的用人单位,会给你机会让你施展才能。可是据笔者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进入中学知识量骤增,80分上升到100分,起作用的大多是天分,个人努力的成份不多。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在80分,否则你大多连80都得不到。可是哪一科甚或哪几科得了80多分,并非什么原则问题。因此给孩子施加压力,往往得不偿失。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只要不是所有科目都出现显著下降,完全没有必要给孩子什么“鞭策”。
中国大陆的精英式教育与欧美式的平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倡导不给学生成绩排名,说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我们今天不探讨隐私问题,仅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排名靠前常常会给学生增加心里压力,排名靠后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的经验是学生考试成绩只与自己的过去比,追求“大于等于(≥)”。只要不连续两次出现下降(学生年级排名还是很必要的,因为考试难度不固定,受相同教育的学生排名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但这种排名不易公开,只能作老师督教参考),没有必要特别干预。如果哪个孩子平时成绩较高,一遇到大考就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那就值得家长密切关注了。若不防微杜渐,就可能出大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心理问题或许更严重。这种时候,家长老师再穷追孩子的学习问题,不但学习成绩无法改善,还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学习文化绝不只是精神活动,如果没有身体运动配合,是很难达到最佳境界的。越是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越须要运动式宣泄来缓解压力。这种宣泄不仅调谐精神压力,还是调谐生理状态适应高压力精神活动(学习)不可替代的程序。而我们的社会里,越是学习好的孩子体育能力越差。家长与老师的意识里往往认为体育与学习文化课无关,体育活动就是浪费时间,若非如此不足以赢得激烈的竞争。这种追求极致的程序与追求完美的本质不同的是完美是没有缺憾,而这种极致追求是求取相对最大化,通俗地讲就是个人进步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只是机会竞争的需要,并非形成能力的需要。
追求个人进步的最大化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追求的方式。追求的方式如果错了,即便达到个人进步的最大化,也将是“病态的最大化”。“远远”就是这样一个长期遭受“强迫症”困扰的孩子。她在遗书里声称:“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社会高节奏的发展,势必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将在“内耗”里被折损。所以近现代,欧美国家研究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家,大大多于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科学家。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是社会问题仍然是个禁忌的领域。这种禁忌反映在大一统的教育上就是僵化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国大陆的教育虽然方式上日新月异了,教育手段甚至遥遥领先于世界,可是本质上仍是三十多年前的教育内涵。合理科学的宣泄教育仍没有被纳入教育范畴,至多也只是个别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的手段,尚且需要个人承担正当教育的风险。
“远远”在一次次挫折面前,只是苦苦寻觅摆脱困扰的途径。终于日积月累,她崩溃了。如果她从小不是被长期强迫追求完美,如果她懂得用体育运动疗养精神宣泄压力,那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人生呀!可这些都没有人告诉她,父母师长们用“羡慕、赞誉”压垮了这颗并不脆弱的心灵。人的承受是有极限的,坚强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纵观人类历史上所有成就斐然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存在缺憾的。越是高层次的竞争,就越是“不完美”之间的竞争,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智力与体力都存在极限。你样样都通,就很难有哪方面杰出。智绝如诸葛,不会武功,没有教出一个像样的后人;武绝如关羽,因为过于自负,被吕蒙打败,性格上存在不足;拿破仑是军事天才,可政治才能一般,无法化解反法联盟群击;华盛顿有凝聚力,军事才能却平平;比尔盖茨大学肄业,没有高等学历。博士学位还是荣誉的;爱因斯坦、牛顿小时候学习都不是很出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偏科。完美不等于成功。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源于贪婪的本性。“追求”和“贪婪”有时是很难区分的。
成年人尚且无法做到完美,父母和老师却强迫孩子去追求完美。多少双眼睛盯着孩子,发现不足就要干预。当受到质疑时,还要祭出“我都是为你好!”来标榜!真的是为孩子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难道是为了痛苦?那是哲学家的感受。绝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这种境界。如果是为了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感受。什么样的感受是幸福?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有人不赞同这种观点,会认为幸福就是吃好的,穿好的,有心仪的性伴侣,这不是人的幸福,是所有动物的感觉。人的幸福感,应该人所特有的,是主观行为带给人的感觉。
家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学校教育衔接社会的纽带。过早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父亲参与的家教是跛脚的家教。黄侃老师的反思,对于教育理念的科学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远远”的悲剧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一般妻子是老师的,作父亲的往往就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专业的妻子,殊不知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如果成分欠缺都是缺憾的教育。
中学里的女孩子一但与父亲或者母亲谈到感情话题,家长切不可忽视。在孩子青春期,女孩子向父母提起这方面的话题,一定是深受这方面的困惑。家长再忙,也不能忽略。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母亲的理解是慰藉,父亲理解是力量。如果孩子有了这方面的困惑,母亲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父亲切不可作旁观者。父母商量后,父亲必须与女儿有一个正式的沟通,肯定女儿的成长,晓谕利弊关系,给孩子提出供其选择的建议。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把早恋看成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障碍,其实这不但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引导好还是孩子成长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