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阆中·文化后院一位山林隐士

推荐人:邓鸿雁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2-24 15:11 阅读:

  对于滕王的劣迹,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在唐朝血雨腥风的皇权争夺、亲情杀戮中保全自己“韬光养晦”。无论李元婴是为保全自己使出的“韬晦之计”还是其本身就骄纵失度,但阆中人只感念他为阆中古代城市建设做出过贡献,为了纪念他,特在玉台山故址上根据记载复原玉台观和滕王亭,称作“滕王阁”。

  出身皇族的李元婴或许永远也体会不到寒门子弟为了谋得一官半职的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胡须斑白了才中举的大有人在,《范进中举》在当时一点也不夸张。阆中的贡院就是很好的见证。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阆中贡院位于古城学道街。据《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在文革期间,因为贡院为县招待所故免于一劫。上世纪末,贡院得以在原建筑中恢复旧貌,并对外开放参观。人文荟萃的古阆中不但珍藏着至今尚为完整的古代贡院,另外还有状元洞。状元洞位于大象山,北宋左谏议大夫、阆中人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其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时人傍岩建亭,宋真宗为其题额:紫薇亭,其字至今尚存。洞口上方还刻有“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八个大字,仍耀眼入目。北宋、南宋期间,在状元洞一侧石岩侧建有捧砚亭和教子堂。司马池(司马光之父)、苏轼先后在此书有“南岩”和“将相堂”。

  科举制度确实有其蔽端,但是,如果把科举文化完全等同于历史糟粕也过于武断。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坚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而久远。西方学者威廉斯说:“中国古代选拔文武官吏的科举制度,被东亚邻邦所仿效,并被西方社会借鉴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选制”,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与科举制度一样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还有风水文化,思辨的阆中人不但能包容科举文化,而且还大胆地把深埋于历史垃圾堆里的唐代风水宗师袁天罡和李淳风找出来,还原历史的真实。一些学者更是称阆中为风水的“活化石”,让我们一起再看看阆中还保有哪些化石了的风水。

  “化石”了的风水

  ——天宫院中天楼风水老街……

  提到风水,就绕不开袁天罡和李淳风。袁天罡和李淳风是当时著名的天象学家,当时被尊为风水宗师,古代的天象学家往往就是风水大师。袁天罡相术出名,传说袁天罡曾经给武则天相面,当时武则天尚在襁褓之中,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让人抱出穿着男装的二女儿(后来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大惊,说:“此君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又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可为天下主!”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已无从考证,但是新旧《唐书》均有记载,袁天罡有许多著名的相面故事,唐太宗也曾经让他给贞观重臣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袁天罡是当时最著名的相术大师,这个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袁天罡的成就不只是相面,他是唐初一位天文学家、星相学家、预测家,留有很多既让人称奇又令人费解的著作,后人争相研究、注释,其中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与李淳风合著)、《袁天罡称骨歌》等。

  李淳风虽然也被尊为风水宗师,但是其实这真的不是他的正业,他其实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给风定级的人,他编撰的历法《麟德历》东传到日本,他编定和整理了十部算经,是唐代的数学教材,代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他改良了浑天仪,留下星相学名著《乙巳占》。他的职位太史令。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人们普遍地只是把他和相术预测联系起来,也许是他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太出名了吧。至于这二人与阆中的关系,也得从唐太宗说起。唐太宗贞观中(约636年),有观天象的官员告诉太宗,“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火山令袁天罡测步王气,袁天罡由长安至阆中时,看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脉在蟠龙山右鞍,因凿断石脉,水流如血,故名锯山。”高宗永徽5年(公元654年)袁天纲辞官再次来到阆中,并在蟠龙山筑台观天象,后沿隆山驿古道入阆中西南的天宫乡,因见其地理格局广阔,风水绝胜,有如仙家灵地,遂定居于此。两年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李淳风也辞去了太史令之职,循剑阁石牛古道入阆中,追寻其老师袁天纲察得的“风水宝地”,后亦定居于阆中天宫乡。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二人在天宫乡谈经论道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了民间流传甚广的经世预言奇书《推背图》。阆中人还在淳风墓旁边修了个一个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石碣图阵,用碑碣的形式介绍了推背图的预言。这是一部奇书,人们认为,该书曾预言魏忠贤判乱、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太平天国革命、日本侵占中国……

  据说,当年李淳风和袁天罡各自要为自己选择一块墓地,先来到阆中的袁天罡在天宫院所在地,觉得这里是块风水极佳的地方,就埋了一枚铜钱做记号。后到李淳风也相中了天宫院所在地的风水,便插下一枚金针做记号。后来两人提起墓地一事,都称已经选中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结果,发现竟挑中了相同一块地方,争执不下的两人挖出了之前所做的记号,他们惊奇地发现,李淳风的金针刚好插在了袁天罡的铜钱眼中。于是,两人不约同地说出:“你也怨我也怨不如修座天宫院。”两位风水大师各自退后五里地,修建了自己的墓地,共同在中央位置修建了一座天宫院,天宫院后来毁于火灾。现在的天宫院为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在唐朝天宫院遗址重建。

  袁天罡和李淳风与张飞不一样,张飞是从古至今都被人阆中人供奉崇拜,甚至包括文革时期。而袁天罡和李淳风是近几年阆中人才从历史垃圾堆里找出来的。原因是这两位老先生研究的学说是风水,风水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不过,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实“风水”之意另有内涵。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开始、到当今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等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极力为风水“翻案”。一些学者们认为:风水实质是古代环境宜居学。而阆中古城也被一些学者看作是研究风水的活化石。王其享教授就指出,“阆中古城的选址及经营发展,典型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规格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其中尤其包括风水理论,积淀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也富含科学和美学成分。结合阆中的地理格局和山水形势,引征古代图腾理论而进行分析诠释,将不难看到这点。”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