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散文)

推荐人:青青湖边草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6 11:10 阅读:
年的味道(散文)


  吃了饺子,孩子们去当街比炮,场面最为热闹。有胆大的孩子神气活现,得意地显摆着粗粗的“大雷子”。这么大的家伙,看着就慑人心魂。把“大雷子”的捻子加长了,然后扣上一只破铁瓷盆,只露出一截捻子,点着了就跑,其他孩子远远地捂住耳朵。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铁瓷盆被抛向半空老高,许久才噹的一声落地。胆小的孩子站在外围,玩摔炮和拽炮。还有的孩子带来了“二踢脚”,一炮双响,别致诱人。有炮哑灭了,也有孩子去拾炮,剥开炮皮,把黑黑的火药倒在烂瓦片上,点了嗤花看。孩子们便拍着小手,边跳边唱,“嗤着眼皮,不能赶集。嗤着眼胞,不能尿泡……”

  压岁钱

  过新年,穿新衣,最快活的要数孩子们。平时很难有新衣穿的孩子们,这时候穿上大人为他们缝制的新衣新鞋满家跑着撒欢。女孩子们打扮得更是花花绿绿,喜气洋洋。大人们还在她们的小脸上抹一层白白香香的雪花膏,辫子用红头绳扎起来,再别上染了颜色的鸡毛,真是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水灵。

  到了初一,拉开了走亲戚的序幕。按照家乡走亲戚的习俗,初一回老家,初二去姥家,初三上姑家,初四走丈母娘家。小时候,我最开心地是走亲戚,特别是回老家,不仅有好吃的解馋,还可以得到五奶奶给的压岁钱。

  初一上午,母亲擓着篮子,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回老家给五奶奶拜年。五爷爷先前是私塾先生,因病去世得早,儿子承父业,又做了教师,在我们乡下也算得上书香之家了。留下五奶奶孤单一人,便与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时候经济困难,人们走亲戚带的礼基本就是四样:两封蜜饯果子,十来个白面馒头,两捧酥里菜,外加几缕细粉。

  见母亲带着我们这些晚辈来给她拜年,五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刻满核桃纹的脸上如花儿似地绽放。五奶奶虽说个子矮矮的,但亲近人,一张会说话的嘴巴讨孩子们欢心。你看看,你看看,孩子们一个个双眼叠皮的,高鼻梁,大眼睛,张得忒漂亮,跟洋娃娃似的……每年这个时候见到我们姊妹,五奶奶总要夸奖一番。听得人心里痒痒的,美美的舒服!

  天寒地冻的,快去生火!五奶奶话音一落,叔叔便从柴堆上抱来豆秸,放到堂屋的空地上点着。顿时,浓烟腾起,火苗呼呼地窜,屋里的温度很快升上来了。我们围成一圈烤火,冻红的小手很快恢复了活力。母亲与五奶奶聊天,都是一些贴己的话。看得出,两人很聊得来。一会儿,母亲起身去帮厨,她是一位到哪儿都闲不住的人。

  吃饭前,只见五奶奶颤动着小脚走向卧室,掀开自己的板箱,拿出用红纸卷好的分壳走向我们。孩子们,都过来,领压岁钱喽!我们雀跃着奔过去,从五奶奶手里接过沉甸甸的压岁钱。

  那时家里穷,压岁钱并不多,很难见到有三角五角的。不是很亲近的人就更难见到压岁钱了。可五奶奶一直偏爱我们姊妹,年年都不忘记。收到压岁钱的我们很开心,攒到一块买学习用品,还有其它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

  岁月有痕,往事如烟。压岁钱,已成为温馨的记忆……

  如今,市场物质丰盈,人们生活富足,春晚节目丰富多彩。可不知为何,总觉得少了什么,没有了从前的感觉。乏了趣味,淡了年味,浓了回味……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