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诗话(七)
范与谭一反一正,就将豆腐渣工程的罪恶抹去,地震中遇难的都是因为“范流”,将来学生的安危就全靠“谭流”了。“范流”为过去负责,作了替罪羊;“谭流”肩负着未来,打消国人的忧虑。其实,随后全国范围内的校舍加固工程说明相关部门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的。巨额加固校舍的钱是否能让我们的孩子不再遭受覆巢之危,国人可以用心去感受。同篇首幼儿园受到威胁的新闻一样,范与谭之争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校园安危的思考。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道德的确应该高于社会基本道德水准。可倘若我们把校园里孩子们的安然寄希望于教师道德的高尚,相信教师们的高尚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那着实太彰显中国特色了。此文不是说教师不需要高尚,为人师表的确应该成为世人的楷模。可是要求、相信广大教师都能在生死考验面前具有舍生忘死的殉道精神,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意淫。拔高道德标准,让“高尚”可望不可及,是我们社会道德水平始终徘徊不前的意识障碍。
前不久美国发生重大校园枪击案。让我们看看美国舆论是怎样看待灾难中的人和事的。美国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导致28人死亡,其中20人是儿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4日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的一名幸存者回忆了惨案发生经过,庆幸自己还活着。另一幸存者的母亲感谢老师机智地救下孩子。
幸存的9岁小男孩回忆说:“当时我在体育馆。我们听到很多‘砰砰’的响声,还以为是门卫在拆东西。随后我们听到尖叫声,接着警察过来问:‘他在这里吗?’警察走后,我们就躲进体育馆的壁橱。后来我们跑到消防车库,看到有人戴着手铐躺在地上。我们庆幸自己还活着。”
布伦达是一位幸存的8岁女孩的家长,她说幸好老师把孩子关在壁橱里,让孩子逃过了一劫。“我女儿的老师是英雄。
在随时有人帮助他人的美国,人们却非常看重别人的帮助。象枪击案中的那个老师,要是在中国她的行为不会太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果她被称为英雄,肯定是会引起国人的争议。可是在美国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不够英雄。但是美国媒体却不象我们的媒体那样,盯住英雄,为英雄添枝加叶,让英雄的形象愈加丰满。而更多的是就学生的安全,体制的缺陷展开广泛的争论。美国人景仰英雄,却不会因为英雄的出现,把孩子们的安全寄托在英雄的“高尚”上。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无论教师多么高尚,面对枪口都无法用血肉之躯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美国人要的是孩子的安全,不是被“高尚”的感动。这同我们汶川地震时,面对成千上万葬身豆腐渣校舍里夭亡的孩子,反到对教师道德的高尚趋之若鹜形成鲜明的对比。国人喜欢被感动,胜过孩子们的生命。
将孩子们的安全寄希望于道德不如依赖制度的完善,依赖应对灾难的教育。一个网友表示:“当大地震来临时,我们即不需要范美忠,也不需要谭千秋,我们只需要一个牢固的不会倒的教学楼。因为“伟大的谭千秋的胸膛再宽阔,也只能想象护住四个学生,学生总比老师多,即便个个都如谭千秋,更多孩子的生命还是无法保障……”
汶川地震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同在灾区的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要归功于该校校长叶志平(叶担任校长后,花40万元将造价才16万元的一栋“豆腐渣”教学楼进行了彻底加固;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因其深谋远虑,叶被称为“历史上最牛校长”。网友们认为,“最牛校长牛就牛在他明白人性是靠不住的,单方面要求老师们加强道德思想修养、舍己为人是有限度的。在灾难来临之际与其寄希望于教师的道德操守,不如未雨绸缪,加固好校舍,搞好紧急防灾演习,并把它作为一项好的制度贯彻下来。而在我国,灾难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范跑跑”事件本应该让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可是那场灾难过去五年了,灾难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此文旨在以英雄的幼儿园园长的鲜血,唤醒国人重视完善安全体制的意识,莫再陶醉在英雄园长的鲜血中,让英雄的血流的更有价值些。不要再让“高尚”再成为悲剧的前奏。
袁枚《随园诗话》里写到,(诗)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时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写诗)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写诗如此,做人又何尝不如此。平日里,我们应该以先贤鞭策砥砺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站在先贤道德的肩膀上创造更高的文明,如此社会方能进步。而不是遇事就从古人中找自己行为的楷模,让自己的灵魂成为傀儡。我们学这个,学那个,学了这么些年,也未见社会风气有什么本质性的好转。日前电视报道,一个年轻人到银行去给父亲汇钱,不慎将钱散落风中被吹散,结果被周围人哄抢去绝大部分,只剩下自己“抢”到一小部分。这就是我们学“高尚”的结果,始终不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连做了好事不留名,都要学。什么“谢谢,我叫雷锋!”、“这是我应该做的”都是学来的。这样没有灵魂的道德,面对真正考验时焉能靠得住。
前些年学雷锋,一些孩子们争着抢着到大街上去扶老人过马路,也不管老人是否需要过马路。有个相声段子,说一个刚被拉着过马路的老人对着扶他过马路的孩子们感叹,我刚被他们(另一些孩子)扶过去,又被你们拉过来了。虽然这是种艺术虚构,生活中这样的事不敢说没有,可比守株待兔的兔子还会少。然而,却反映了学“高尚”对人们灵魂的侵蚀。人应该在生活中作回自己,做自己真实想做的事。帮助别人也应该尊重被帮助者,看看人家是否需要帮助。过去,在电影里看到美国人在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常常上前询问“需要帮助不!”,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愿去帮助别人。在以往的拙作里,笔者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朋友的父亲到美国,买了台二手车,自驾去看美国风光,常常在路旁停留赏风景,可是过往的车辆多停下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后来这个先生让孩子给他写了牌子“谢谢,我在赏风景!”。我们感动之余不知是否有过思考。
什么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是人们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而不是中国特色的高尚。我们的高尚,名虽为美,却是天国的道德,生活里难以扎根。一个美国老师在校园里听到枪声,把孩子藏到柜里就成了英雄,就得到家长真诚的感谢,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这种大众化的高尚,大众化的感恩,才能扎根现实生活。反观我们的社会,相当多的国人,是断断不会将英雄桂冠戴在这种人头上的,当事人也不敢把英雄、高尚与自己的行为联想到一起,面对舆论她只能说这是她应该做的,否则她会被唾沫淹死。还会有相当多的国人论证这是她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甚至会有相当多的国人建议,将这种职责明确下来,作为将来追究渎职责任的依据。人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所做的好事自豪,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善举怎么就不能被国人接受!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有炫耀自己善举的资本,社会道德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么!高尚之于国人,就是要做他人难以做到,并且做完了还要在心里不能有丝毫窃喜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