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王家巷传奇

王家巷传奇

推荐人:匿名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9 23:19 阅读:


  恵州战役,慧生与陈明仁、陈赓、蒋先云等黄埔一期同学参加攻城敢死队,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历经四十余小时战斗,一举攻克东江门户惠州城。二次北伐,慧生率部北进,大破鲁南的张宗昌,不畏顽敌,第一人把国民革命军旗帜插上济南城,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立下卓著功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慧生时任国民革命军五十二师少将师长,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重创日军主力,击毙日军六师团联队长山村治雄,因战功卓著于1939年升任杜聿明新编第五军中将付军长,获委员长亲授的中正剑,率部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主力,并击毙日军第五师团长中村正雄。

  1941年12月,慧生与黄埔一期同学杜聿明将军率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开赴云南保山集结,出师缅甸,转战千里,屡挫强敌,后因盟国内部矛盾影响及指挥失误而失败,被迫分头撤到滇西及印度,1943年10月慧生率部参加反攻滇西之战,锐不可挡,势如破竹,赢得了赫赫战果,为民族抗日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战结束后,慧生调任贵州省军管区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贵州省议会参议。1949年8月13日,慧生与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桂系三首领之一黄绍竑等44名原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联名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一文,“表示要遵照中山先生遗教,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革命的三民主义而继续奋斗,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香港正式通电起义,其传略载入黄埔军校史丛书《黄埔军校将帅录》、《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贵州省贵定县军事志》等书籍。

  1949年贵定解放后,王慧生因曾任国民党军长的“政治历史问题”,于1950年9月被人民政府拘捕,公审宣判死刑,枪决于贵定城东。后来已经平反昭雪,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抗日名将王慧生将军。

  王家巷比较出名的还有祖传六世的中医世家,这也是王氏族人的骄傲。

  前面提到我的晚辈王相贤中医师,就是生于五代著名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中医氛围的熏陶,立志研习传统中医药,拜师于其佰父,也是全国著名老中医的王清国先生。其拜师贴曰:在岐黄之路上苦苦探索了将近二十载,深深折服于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但同时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和百家争鸣的学说,后学始入医门,颇感学识不足,虽从医近二十载,略有心得,但深知岐黄之精妙,唯多闻博识,从名师点悟,方可知其中一二,久思得名师指点,苦无缘得近大贤,昔扁鹊之遇长桑,得非其人不传之秘,今羡伯父全国著名老中医王清国先生之学验俱丰,幕先生之医术,诚心拜师而来,敢请雅允亲灸左右,传心授徒,为吾启示津梁坦途,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或蒙不弃,得承薪传,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缘,悉心研习岐黄医术,恭敬勤学,尊师重道,德艺双修,谨尊师训,弘扬中医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好祖国医学思想,不断探索实践,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用我的真心,诚心,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为让人类健康事业达到永恒,为振兴中医事业尽我的绵薄之力,不负先生的教诲之恩。

  王家巷的六世中医中,最出名的当属王相贤的太祖父王锡章,这是享誉黔中的著名老中医。在科学落后的封建社会,医生是一个令人钦慕的职业。贵州省贵定县秀才王锡章,身处清末民国之乱世,为家庭与前途计,于是投身岐黄之术,潜心医理,药性,研习古人经验方,兼之临床实践,积六十年之功力,成为民国时期贵州著名的中医。王锡章以仁德慈爱之心创立‘培生堂’,旨在救治贫苦病人。其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深受民众的爱戴。

  王锡章诞生于贵定王家巷一个贫民家庭,是王家巷的培字辈。父亲王炳堃,是皮制工匠,由于父亲收入微薄,母亲刘氏便种蔬菜以帮助维持生计。父母从小对王锡章期望甚高,六岁时将其送到拔贡丁慰澄处读书,诵习《三字经》及《幼学琼林》等启蒙书籍。随着年岁的增长,王锡章涉猎经史诗文,兼读医术,就这样与医学结上了缘,成为了他毕生致力的事业。据史册记载,清末民初贵定城关地区有居民一二万人,却有四五家药店,最有名的当数名医潘台臣与王炳章合办的仁济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时年十六岁的王锡章随潘台臣及胞叔王炳章学医。他深研历代医学名家之经典著作,熟读《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约》,《医宗金鉴》等,杂看百家医书,医案并探及精微,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年后,他学有所成,便告别恩师,自行在外行医。封建社会,读书人把金榜提名作为人生的理想,王锡章即不例外,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赴省城贵阳府应试,由于家境贫寒,他外出的服装及赴考的路费全无着落,亲友见其宭迫,便借给他一件马褂应付科考。祖母为支持孙子赶考,特将一件精心绣制的背带所卖的银两给他做路费,王锡章穿着这件过时的马褂,来到省城赴考,他不顾人们鄙视的目光,即不以清寒而自悲,堂堂正正的进入考场,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上了生员(秀才),成了儒林中人。

  适逢庚子赔款之后,外侮日深,内忧外患,科举改革迫在眉睫,王锡章审时度势,看来金榜题名与自己无缘。二十五岁时,他迫于生计,一度在贵定,龙里两地设帐教书,随后弃儒从医,在城关热闹地段小十字沙井处挂牌行医,创办培生堂药铺,培生堂三字,出自王锡章手笔,笔力圆润有力,深得颜体韵味。

  王锡章最后成了享誉黔中的著名老中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注重人品的修养。他常说:“医家须行方而智圆,心细而胆大。”贫困无依或流落异乡的求诊者,他都热心诊治,允许经济困难者在自己开设的药铺“培生堂”记账取药,至年底无钱付清者,一概减免,对孤寡老人或乞丐因病而死无人照顾者,他知道后即送钱送物或备棺木安埋。每当遇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都会解囊相助。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倡议并参与修复贵定多处古建筑和桥梁,体现了一代名医的高尚医德,他的善行至今广为流传。

  贵定王家巷还有一段中法交流的佳话,那就是一篇中医针灸文章架起中法医学专家的国际交流桥梁。王锡章先生1998年发表于中国《中医杂志》的论文《针剂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被译成法文,刊在法国国家出版社的一家权威医学杂志。后被法国医学专家首特巴、毕拉教授应用于治疗瘫痪的疑难病症,效果很好。2005年4月,法国医学专家首特巴、毕拉教授专程到贵定王家巷拜访了王锡章先生和贵定王氏中医世家,在当时引起了全县城的轰动。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