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文学性和新标准
尽管不同的读者对作品“叙事总体性”的理解、发现、归纳有差别,但那种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总体”的要求没有改变,都要求细节和情节在时间流变中 具有统一的因果关联性。假如没有这种“叙事总体性”,而是一种松散且随意跳跃式的写作和阅读,就会导致结构的弥散性,也就是叙事意义指向上的无中心和不确 定。这种叙事上经验碎片的任意拼贴,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角度看,就变得不可理解。如果我们这样要求网络文学创作,那么他们的写作就会崩溃,他们就 只能向网络读者求助。这种局面只会加大文学评价和文学传播之间的裂痕。是不是必须用上述那种大结构的标准来要求网络文学?不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网络文学 评价体系”问题的讨论就难以继续。
新标准面临的理论难题
按照传统文学的标准,网络小说的疑问,不出在一般的语言和情节设置等要素上,而是出在“整体布局”或“意义结构”上。如果我们不打算将这个疑问绝对化,那么就需要重新讨论传统文学“整体布局”或者“意义结构”在理论上的合法性问题。
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总体性,实际上是“人类中心说”(还可以包括“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叙事文体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单一中心的世界结构模式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地缘政治上的西方中心、语言和意义结构上的逻各斯中心、道德实践意义上的人类中心,此外还有男权中心、城市中心等等。这些标准的建 构来自西方文艺复兴对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的重新阐释,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惟一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完美的结构,世界才成为人类可把握、可理解的对象。 这一观念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领域的转换,直到18世纪(康德、笛卡尔、洛克)才完成。现代小说概念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将独特的个人经验聚合在一起, 成了现代小说的核心内容。对个人经验的叙述,必须在时间中形成统一的因果关联性,进而将它们编织到引力的向心作用而产生的“中心——边缘”的完满结构之 中。由此,古典文学对“完美文化”的模仿被现代文学对“完美生活”的模仿所取代;古典小说中无时间性的“诗性理想”被现代小说中“人性真实”的历史演变 (进化时间)所取代。叙事布局实际上是“时间”要素的体现,整体布局实际上是“意义结构”的体现。18世纪的教育小说、成长小说或漫游小说,就是这种现代 形式的代表。“五四”启蒙文学正是借鉴和继承了这一种文学标准,巴金、茅盾、叶圣陶、老舍、路翎等人的小说都与此相符。
事实上,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还是对事物的描述方法,上述那种现代意义或者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历史叙述及其总体性),都只能说是诸多类型中 的一类而已。我们可列举出许多相反的例证,比如: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箱型框架结构、日本《源氏物语》的串珠状结构、印度《五卷书》的东方套盒结构、中 国《红楼梦》的圆形蛛网结构等等。来源于佛教寓言故事的《阳羡书生》(《续齐谐志》),其叙事结构就是一个东方式幻想世界的完满结构。此外,还有民间叙事 中的“生命树”模式、“克里希纳幻化宇宙”的结构(《薄伽梵歌》)、现代物理学全新的时空观、福柯对快感中心惟一性的批判、罗兰·巴尔特《恋人的絮语》的 叙事模式、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的《长河》和《边城》等。
东方神秘主义的直觉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现代科学前沿成果离我们的生活同样遥远。人文学科对世界的解释原则还是“古典力学”式的。能不能打 破结构上的“地心说”和“日心说”,打破传统思维对世界认知和意义叙述的模式?如果可以,那么,经典文学评价体系,包括我们对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理解,也 可以被颠覆。首先需要颠覆的,就是那种单中心的精英话语模式及其在文学评价体系中的一套规则。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偏离近500年来西方中心话语的“意义结构”模式,其实都是反对单中心而提倡多中心的。它们表现在小说叙事结构中,就是叙事的 多中心、文体的开放性。我们这才开始理解,为什么说长篇小说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性的文体”(巴赫金),而不仅仅是一个“市民社会的史诗”(黑格尔),或 者“成问题的社会中问题人物寻找意义的旅程”(卢卡奇)。带有民间叙事色彩的、优秀的网络小说,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尚未完成的新文体。它叙事的每一 个局部都很精细,每一个故事的片段都是叙事重心,每上传一个断片都可以掀起一个小高潮,每一部作品都可以高潮迭起,也就是多中心、多高潮、多主题、多人 物、多重文本和多重意义,就像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无论这棵“生命树”的根部是扎在土地上(现实的),还是扎在天空中(幻想的),都可以视为民众对神秘而 多样世界的一种艺术直觉式的捕捉。正如民间文学专家刘魁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有着“伟大的生命力”和“神秘性”,是世界的“无穷丰富性、 复杂性、内部机制的规律性和隐蔽性的一种象征”。
至此,我们已经提到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两种偏离趋向:第一,在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上,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的无限制,因而无需遵循传统叙事上的 “节约原则”。第二,叙事的整体意义结构上,偏离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学建立的总体叙事结构的要求,而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的弥散结构。在这种新的模式和特征 的价值判断上,我并不十分确定,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士介入和进一步研究评价。
评价体系和研究的专业化
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研究首先要面对这一事实,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要去改变这一事实。正如一些网络作家所说的那 样,网络文学是建立在“读者选择机制”基础上的,它的淘汰机制也非常残酷,网络文学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有自己的特殊性,跟传统文学不一样。但是,在这种生 产和传播过程的表象之下,作家的叙事动力除了点击率之外还有其他深层因素吗?怎样的叙事模式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一个庞大的“生产——传播——感受”共同 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化价值或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重新研究的。网络文学目前的基本状况,可以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 规范的空间,这是“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动因。
此外,任何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包括长篇小说、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都有一个从通俗化走向经典化的自然发育过程。所谓“经典化”是把新的东 西、刚开始还没有人谈论的东西,变成可以谈论的东西,也就是要发明一套基本的术语去概括它和评价它,使之纳入整个人类文明进化史的话语评论体系中。比如进 入文学史,就要用文学史那一套语言来言说它,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起印数、点击率等数字化的东西。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逐步转向“价值 判断”——这也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立”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