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文学性和新标准
目前,网络文学研究者的规模与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模极不相称,研究的专业水准也有待提高。一定要改变两种极端的研究姿态:不是极度贬低和置 之不理,就是钻进研究对象之中着迷而不可自拔。这两种姿态,一个是不愿意直面事实,另一个是将未经研究的事实直接价值化。网络文学研究者首先面临的难题, 是术语的过多或者匮乏,导致了语言无法抵达和捕捉研究对象。理论术语的使用要遵循两条原则:
第一,筛选和化用原则。为了保持文学评价体系自身的历史连续性,传统文学研究和批评术语是无法拒绝的。如何将它们运用到网络文学评价里面来,不 是每一个传统文学术语都可以直接移到网络文学评价中,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需要仔细甄别。面对网络上那种带有“浮世绘”色彩的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就不怎么管用;面对重在表现女性情感的网络小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不怎么管用;面对玄幻小说,“接地气的作品”就不怎么管用。但同时,有一 些术语,比如文学内部研究的语言风格、情节模式、叙事布局、整体结构,完全可以使用。这就是传统文学术语的“筛选和化用”原则。
第二,术语创新的准确有效性原则。面对新的文学对象,除了筛选和化用传统的文学术语之外,还要有新的术语的发明创新,这些新术语多是从网络文学 里面出来的,很有针对性,但也杂而多,在选用的时候需要准确有效。首先要进行事实判断,它是什么,这个阶段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做,之后要进入价值判断,它有 什么意义。新术语的发明要准确有效,我称之为术语创新的有效性原则。
如何研究网络文学这一新的复杂事实,并最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才能够完成。跨学科结构中应 该包含三个主要学术领域的专家:第一是传统文学专家,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一方面因为它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需要进行文学性的 研究,另一方面是它经常“穿越”。这些专家的组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网络小说中的“时空穿越”特征。第二是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专家。因 为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不一样,它在结构方式上对“现代性”话语(人类中心)的偏离,小说中的“人”是多义的,包括“自然人”、“种的人”、“群的人”、 “神的人”,还经常出现“返祖冲动”。在叙事方式上经常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色彩。第三是传播学、媒介文化、符号经济学专家。网络文学跟通俗的流行 畅销的纸质书不一样,它首先是以一种文字符号在网络虚拟空间传播,再加上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跟资本运营有着密切关联。这三个知识领域要交融和整合。网络文 学研究的专业过程中,将这三个领域的专家和知识整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们才能让网络文学研究由事实判断进入价值判断。
作者:张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