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3),作者:季羡林。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

  • 马缨花(1)

    2016-11-17

    马缨花(1),作者: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

  •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4),作者:季羡林。我在上面谈了一些琐事和非琐事,俱往矣,只留下了一些可贵的记忆。我可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到了望九之年,居然还能来到宝岛,这是以前连想都没敢想的事。到了台北以后,才发现,五十年前在北平结识的老朋友,比如梁实秋、袁同礼、...

  • 马缨花(2)

    2016-11-17

    马缨花(2),作者:季羡林。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在公园里,在马路旁边,在大旅馆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

  • 回忆陈寅恪先生(2),作者:季羡林。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

  • 怀念乔木(3)

    2016-11-14

    怀念乔木(3),作者:季羡林。这是我同乔木最后一次见面。过了不久,他就离开了人间。按照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做法,《留德十年》出版以后,我应当到他的坟上焚烧一本,算是送给他那在天之灵。然而,遵照乔木的遗嘱,他的骨灰都已撒到他革命的地方了,连一个骨灰盒都...

  • 回忆陈寅恪先生(1),作者:季羡林。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

  • 回忆陈寅恪先生(3),作者:季羡林。在这三年内,我同寅恪师往来颇频繁。我写了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首先读给他听,想听听他的批评意见。不意竟得到他的赞赏。他把此文介绍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发表。这个刊物在当时是最具权威性*的刊物,简直有点一...

  • 记张岱年先生,作者:季羡林。我认识张岱年先生,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三十年代初,我在清华念书,他在那里教书。但是,由于行当不同,因而没有相识的机会。只是不时读到他用张季同这个名字发表的文章,在我脑海留下了一个青年有为的学...

  •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1),作者:季羡林。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

总:44 页12345下一页尾页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