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作者:陈新民散文印象
读你的散文,总是百味杂陈,总有强烈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但又戚然,戚然而又有感奋。你的作品,无论是叙事的、记人的还是议论的,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你虽从政多年,但仍保持着一个百姓的情怀,一种文人境界。文章毫无官气,坚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坚守着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不懈探索。读来亲切而又飘逸,时而散发出一股宁静高超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之下又潜涌着难以抑制的热血奔流。如果没有宠辱不惊的淡定,没有方寸澄澈的心田,真难以驾驭如此丰富的题材和它所蕴藏的情感。
一
一系列写景散文,形成你创作的一连串亮点。你以一个画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色彩感觉和捕捉瞬息变化的犀利眼光,发现大自然之美,笔端浸润着西北人的豪爽和大气。如《漳县的峡》,开门见山,不是移步换景,而是凌空俯瞰,如镜头拉伸,在山顶看山,无限风光在险峰。尽显了那崖那峰的崇高之美。在峡中看水,那水跌宕多姿、漫涌激荡,写尽了水的活力和奋进之美。峡中花发草长,近百种树木千姿百态,它们从春到秋以不同色调装扮出峡的青春亮丽和个性张扬的美。然后,又纵观历史,写漳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又给人以底蕴深厚享用不尽的人文美。峡谷,正是漳县风景的灵魂所在,游人垂青于斯又各有所锺。至此,谁又能不想亲临漳县的峡,去感受那山那水那峡的美,去寻觅古人的行踪,去洗涤红尘的烦扰呢?
短短的一篇《贵清山秋歌》,情主景从,气势突兀。开篇就是“好大的雾”“重重浓雾”、“重重浓雾”——它简直是压在人心头的雾。这“无际无边”“无始无终”的雾能把持多久呢?不会的,终于“浓雾被高原的硬风恣意撕开”,好一个“硬风”!而后依山凭眺,初雪、流云、秋光染就的山色、秋之交响的和声,溶化的初雪溶入冰封前的最后一次潮涌……秋不是肃杀,不是凄冷,它是力的积蓄,冻土也蕴育着春风。文章落脚“岁月匆匆”“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上。这只能是从痛苦中起程的进取者才会有的情,才能写的景。
《遮阳山的紫月亮》中营造出的那份细腻的美感,虚静的意境,灵动的色彩变幻,特别是对陇中的月亮由暮霭、峭壁、浮云、天色,及绀青、暗黄与苍蓝的对比而笼上的一层极薄的紫雾,在眼前形成了罕见的紫色月亮,那美仑美奂如梦如幻的景色,令人沉醉!沉醉之中,又引出吊古凭今的沧桑感悟,天人合一的心灵飞动。“莫道此景只应我,今月也曾照古人”“遮阳山的紫月亮,人生能得几回逢!”一切全在其中了!
对风景的生动描述中,尤其能看出他的绘画功底与灵气。写山,“远观其势悬岩欲坠危崖将倾绝壁摩云,怎一个‘险’字了得。惊魂稍定才识得众峰妙像-——神笔凌空玉笋拔地、卧虎蓄势待发、盘龙跃跃欲腾、婀娜相依的似一对亲姊妹,疏而不远的则像一群谦谦书生……”写树,仅仅绿色就有“银绿、墨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碧波翠浪溢满峡中。”真是写山有山的逸韵,写绿有绿的丰润,可谓形真而神传,进而达到情由景生、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在《拂亮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起点》、《竹园意笔》、《娜馨的草原》等篇章中,你对历史遗迹、文物建筑、草原风光、民族服饰等精致入微的刻画,如幅幅长卷徐徐展开,使人过目难忘,而且总有徜徉画中流连忘返之感。
二
写景也好,叙事也好,你没有为文而造情,都是来自心田的汩汩流淌,言也娓娓,意也深深。多年来,你在小说体散文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你关注那些小人物的遭遇,表现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对尊严的渴求,表现“我”对人性和人道的呼唤,对差异和多样化表现的探索,使作品具备生活的厚度、感情的浓度和审美的开阔度。
《甜甜酸酸“太阳馍”》,平静地讲述着那诱人的极品美味“脆脆的,沙沙的,暖暖的,略带点饴甘和一丝土腥的清香,据说是太阳的滋味”的风干馍的故事,却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已经淡忘的“螫胃噬肠的饥饿感”再次激活,难以释怀。读到“我”因代人捉刀写了“深刻检查”竟得到了一网兜山中“衡量财富标准的太阳馍”。且事主(为炸鱼盗窃战备物资雷管的‘磨户大哥’)过关后,仍许愿要再炸鱼来报答捉刀人,这简直是绝妙的黑色幽默。更出人意料的是“我写的检查给他带来了转机,也改变了我的处境”,“我”当上了连部的编外文书,吃上了连部的秘密小灶,从此再无饥饿之虞。但这还仅仅是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真实故事。三十年后,旧地重游,当年几千民工流血流汗开山放炮忍饥挨饿甚至献出生命的奋战结果,留下的只是眼前“洪水漫漶的痕迹,山石崩塌的惨象”。那轰轰烈烈修筑横穿祁连联通甘青两省的战备公路被颠覆了、消解了。幽默成了荒诞,但这不是荒诞小说,而是生活的真实……文章结尾,“我”想起了他,还有他留给我那一网兜百味具全的“太阳馍”。文章不长,故事不多,而“味在咸酸之外”让人们慢慢品尝。
《静静的黑海子》中,和“我”一起被推荐上师范,即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家小伙胖娃,早晨,因惧怕洪水没和我一起进城去报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中午,却去海子里戏水遇难身亡。文章跌宕起伏的叙事,老爷子(胖娃父亲)和我们一夜喧到鸡叫的鬼魅故事,总让人觉得似警语又似谶言;文章最后一连串发问似“天问”又似“招魂”,更使人感到命运叵测!“胖娃避开了洪水却没有躲过海子,可见水的凶险不在距离远近,也不在势头大小,在于深度;……波不兴浪不翻的水,谁知有多深。”——这才是历经波折后的人生感悟!要不,人们为什么把看不透摸不准的现象说成不知“水有多深”,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遭际,归结于宿命。
《凤尾的舞蹈》是一篇儿时的回忆。难得的一位不歧视“我”的同学,他哥哥养的几缸缤纷、斑斓、欢快、自在、有着神仙姿态的热带鱼,深深吸引了“我”,成了我向往的清净世界。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了十几条凤尾鱼——鱼中的“贱民”。它们成了我逃避训斥漫骂、热潮冷讽的精神寄托。可这也被批成“资产阶级闲情逸致”,使它们在寒冷中死去。丑扼杀了美。尽管如此,这些水中精灵“节奏变幻,长鳍飘扬、阔尾招展”“春花生发,落英缤纷,流星似火”的“凤尾的舞蹈”,是我中学生活中“最后的一点亮色”,美的存在可以毁于一时,而人心中的美永恒不灭,这才是社会前进的内力。
一
一系列写景散文,形成你创作的一连串亮点。你以一个画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色彩感觉和捕捉瞬息变化的犀利眼光,发现大自然之美,笔端浸润着西北人的豪爽和大气。如《漳县的峡》,开门见山,不是移步换景,而是凌空俯瞰,如镜头拉伸,在山顶看山,无限风光在险峰。尽显了那崖那峰的崇高之美。在峡中看水,那水跌宕多姿、漫涌激荡,写尽了水的活力和奋进之美。峡中花发草长,近百种树木千姿百态,它们从春到秋以不同色调装扮出峡的青春亮丽和个性张扬的美。然后,又纵观历史,写漳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又给人以底蕴深厚享用不尽的人文美。峡谷,正是漳县风景的灵魂所在,游人垂青于斯又各有所锺。至此,谁又能不想亲临漳县的峡,去感受那山那水那峡的美,去寻觅古人的行踪,去洗涤红尘的烦扰呢?
短短的一篇《贵清山秋歌》,情主景从,气势突兀。开篇就是“好大的雾”“重重浓雾”、“重重浓雾”——它简直是压在人心头的雾。这“无际无边”“无始无终”的雾能把持多久呢?不会的,终于“浓雾被高原的硬风恣意撕开”,好一个“硬风”!而后依山凭眺,初雪、流云、秋光染就的山色、秋之交响的和声,溶化的初雪溶入冰封前的最后一次潮涌……秋不是肃杀,不是凄冷,它是力的积蓄,冻土也蕴育着春风。文章落脚“岁月匆匆”“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上。这只能是从痛苦中起程的进取者才会有的情,才能写的景。
《遮阳山的紫月亮》中营造出的那份细腻的美感,虚静的意境,灵动的色彩变幻,特别是对陇中的月亮由暮霭、峭壁、浮云、天色,及绀青、暗黄与苍蓝的对比而笼上的一层极薄的紫雾,在眼前形成了罕见的紫色月亮,那美仑美奂如梦如幻的景色,令人沉醉!沉醉之中,又引出吊古凭今的沧桑感悟,天人合一的心灵飞动。“莫道此景只应我,今月也曾照古人”“遮阳山的紫月亮,人生能得几回逢!”一切全在其中了!
对风景的生动描述中,尤其能看出他的绘画功底与灵气。写山,“远观其势悬岩欲坠危崖将倾绝壁摩云,怎一个‘险’字了得。惊魂稍定才识得众峰妙像-——神笔凌空玉笋拔地、卧虎蓄势待发、盘龙跃跃欲腾、婀娜相依的似一对亲姊妹,疏而不远的则像一群谦谦书生……”写树,仅仅绿色就有“银绿、墨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碧波翠浪溢满峡中。”真是写山有山的逸韵,写绿有绿的丰润,可谓形真而神传,进而达到情由景生、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在《拂亮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起点》、《竹园意笔》、《娜馨的草原》等篇章中,你对历史遗迹、文物建筑、草原风光、民族服饰等精致入微的刻画,如幅幅长卷徐徐展开,使人过目难忘,而且总有徜徉画中流连忘返之感。
二
写景也好,叙事也好,你没有为文而造情,都是来自心田的汩汩流淌,言也娓娓,意也深深。多年来,你在小说体散文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你关注那些小人物的遭遇,表现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对尊严的渴求,表现“我”对人性和人道的呼唤,对差异和多样化表现的探索,使作品具备生活的厚度、感情的浓度和审美的开阔度。
《甜甜酸酸“太阳馍”》,平静地讲述着那诱人的极品美味“脆脆的,沙沙的,暖暖的,略带点饴甘和一丝土腥的清香,据说是太阳的滋味”的风干馍的故事,却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已经淡忘的“螫胃噬肠的饥饿感”再次激活,难以释怀。读到“我”因代人捉刀写了“深刻检查”竟得到了一网兜山中“衡量财富标准的太阳馍”。且事主(为炸鱼盗窃战备物资雷管的‘磨户大哥’)过关后,仍许愿要再炸鱼来报答捉刀人,这简直是绝妙的黑色幽默。更出人意料的是“我写的检查给他带来了转机,也改变了我的处境”,“我”当上了连部的编外文书,吃上了连部的秘密小灶,从此再无饥饿之虞。但这还仅仅是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真实故事。三十年后,旧地重游,当年几千民工流血流汗开山放炮忍饥挨饿甚至献出生命的奋战结果,留下的只是眼前“洪水漫漶的痕迹,山石崩塌的惨象”。那轰轰烈烈修筑横穿祁连联通甘青两省的战备公路被颠覆了、消解了。幽默成了荒诞,但这不是荒诞小说,而是生活的真实……文章结尾,“我”想起了他,还有他留给我那一网兜百味具全的“太阳馍”。文章不长,故事不多,而“味在咸酸之外”让人们慢慢品尝。
《静静的黑海子》中,和“我”一起被推荐上师范,即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家小伙胖娃,早晨,因惧怕洪水没和我一起进城去报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中午,却去海子里戏水遇难身亡。文章跌宕起伏的叙事,老爷子(胖娃父亲)和我们一夜喧到鸡叫的鬼魅故事,总让人觉得似警语又似谶言;文章最后一连串发问似“天问”又似“招魂”,更使人感到命运叵测!“胖娃避开了洪水却没有躲过海子,可见水的凶险不在距离远近,也不在势头大小,在于深度;……波不兴浪不翻的水,谁知有多深。”——这才是历经波折后的人生感悟!要不,人们为什么把看不透摸不准的现象说成不知“水有多深”,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遭际,归结于宿命。
《凤尾的舞蹈》是一篇儿时的回忆。难得的一位不歧视“我”的同学,他哥哥养的几缸缤纷、斑斓、欢快、自在、有着神仙姿态的热带鱼,深深吸引了“我”,成了我向往的清净世界。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了十几条凤尾鱼——鱼中的“贱民”。它们成了我逃避训斥漫骂、热潮冷讽的精神寄托。可这也被批成“资产阶级闲情逸致”,使它们在寒冷中死去。丑扼杀了美。尽管如此,这些水中精灵“节奏变幻,长鳍飘扬、阔尾招展”“春花生发,落英缤纷,流星似火”的“凤尾的舞蹈”,是我中学生活中“最后的一点亮色”,美的存在可以毁于一时,而人心中的美永恒不灭,这才是社会前进的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