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作者:陈新民散文印象

推荐人:admin 来源: 美文阅读网 时间: 2016-11-09 23:12 阅读:


  《屯庄三记》中,“小四川”和“德娃家”两个少妇的形象活起来,很大程度靠的是彼时彼地的语言环境。川北方言和河西土语错杂交织,如“狗瘦毛乱,人穷相老”、“说得轻巧,吃根灯草“”“独柴难着,独人难活”、“那种哑大豆轻易炒不爆,爆起来要蹿顶蓬蓬的蔫性子”、“不是斗地富反坏,就是学文件听训话,……动不动弄个深更半夜,把人人熬的皮松毛戕,会场里一片打呼噜声。”等等,不胜枚举。

  在《一声叹、一阵笑、一把泪》《远去的狼爷》《冻土下潜行的暖流》等作品里,土话俚语张力十足地还原着昔日场景,表现生活的真实,演绎人物的命运……五

  蕴含深厚是你文章的特色,但有时又显得犀利不足。如“太阳馍”、“凤尾”、“寻找清澈”“背影”等散文,在叙事中总在反思,在反思中揭示的是很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社会问题。譬如“文革”这个怪胎正是我国私权的严重滞后和公权力的极度庞大的产物,私权严重受压制是造成奴隶意识和社会异化的土壤,此弊不除,民主法治无望。你写得很温和,不显山不露水的传达出你的隐忧和焦虑,却缺乏必要明示。因此,没有经历那些岁月的读者能否领会你的深意呢?《鲜衣凶服扮谁人》一文,笔触伸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将对鲜衣(奇装异服)凶服(军警服、囚、孝服)的考证、古代服饰文化意义的探求、历代服饰演变的规律以及随着服饰演变人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识的转变 等等问题的分析,而点睛之笔又落到文革中的红色恐怖和军装的流行,演出了一场使“弟子”变成“少年”的历史大倒退。在服饰的多样化追求彰显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谐的今天,读者会不会更看重作品的民俗学意义,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学意义?我以为后者恰恰应该是你文章的重心所在。

  六

  我一直比较关注你的文艺评论。看得出,你无意于灌输什么,也不想进行说教,而是喜欢把理性思辨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好像读者就在你对面,和你共饮一壶清茶,同谈一段体验。因而你的评论能引起互动,给读者不一样的影响。

  《几许清韵留圣歌》《都市里的山歌》《酒泉忆,最忆是〈阳关〉》《小地方、大气象》《雨滴情结》等,在看似散漫的回忆、沉醉或远观中,却始终抱定着自己的创作理想,文艺观点和审美追求,守望着定西那一片艺术的高地,《阳关》那一方心中的净土,“花儿”那能滋润心田的奇葩!是啊,在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那些“成功”的艺术家泡在纷至沓来的追捧中,没完没了的酬酢里,随波逐流,还有谁能受得了冷清,耐得住寂寞?可以看出,你对目前文坛市场化带来的“虚幻繁荣”有着冷静的思考,对一些文人艺人的迷失充满了深深的忧患。你认为,追名逐利的浮躁心动,劣质文化的隐性感染,僵硬传达的习惯约束,妨碍了文学的探索。你强调的是艺术家纯净的心灵,追求的是理性的深度和美感的强度。你看重的是厚重的历史承传和艺术家鲜明的个性。你理想中的这些都扎根在你心中的定西、《阳关》和“花儿”那里。而你又隐隐地担心着它们在商潮中将会如何沉浮。所以,你才对你心中的《阳关》、你的定西和曾使你沉醉的“花儿”充满着无限深情的回忆和憧憬。因为它们曾如阳光雨露滋润着你的成长,它们已将特有的印记深深烙在你的心灵深处,包括你曾经经受的苦难,都成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把精神财富拿来与读者共享,在这一点上,你的努力是成功的。我期待着能读到你更多的好作品。

  作者:王宝麟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