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流行教育理念(一)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许多新奇的教育理念,各说各的理,莫衷一是。弄得家长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从。所以褦襶子从一个从教三十来年的职业教师的角度为读者解读这些理念的利害。但由于视角局限,个中观点仅供参考。“文中〖〗”部分为作者解读观点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所以,请让你的孩子慢慢来〖准确地说应该是按着程序来〗。如果您有缘看到此文,请看完!
【原文题目:妈妈,我想慢慢来!80%家长都后悔太晚读到此文!】
希望你看完此文后有所收获,并为时未晚。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
第二位是马加爵;
〖卢刚与马加爵都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这两个人杀人目的性都不是很强,属于面对坎坷的一种绝望的宣泄。除了精神不正常,没有人会在生活顺利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这二人杀人的形式看,均属于情商较低,在处理与周围人关系方面存在问题。卢的材料不是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的境遇与他心理预期落差太大,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卢是太顺了,他可能会是心理脆弱对正常分歧(包括学术分歧)接受不了,甚至误解到其他因素上而杀人;也可能是对他人的成就难以接受,出于嫉妒杀人;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调谐能力,因追求完美产生的压力超出了其正常的生理与心理承受极限而杀人。但从被他杀的人职务上看,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可能是主要因素。
马加爵正好与他相反,成长于一个贫寒的环境,心理极度自卑。因为中小学时过度专注文化课学习,被忽略意志品质与情商教育,缺乏融入生活环境的能力,面对人情冷暖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在较富裕家庭里的孩子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马的悲剧即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杀人的与被杀的都有问题,均反映出我们当前基础教育在成人教育方面的严重缺陷。〗
第三位是韩寒;
〖韩寒与丁俊辉都极端例子,就象守株待兔故事里的那个兔子,缺乏广泛性。成就他们的偶然因素与客观因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兴趣。几乎所有杰出的成就,无不与个人的兴趣存在着关联。〗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这第四位女孩,是典型的追求完美的悲剧。她的成长基本都是由家长安排,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这类孩子的智商与情商都不低,可是由于包括其家长、老师、同学在内的所有周围人甚至整个社会对这种孩子的“完美捆绑”,使这种孩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压力长期积累,超出了她的生理与心理承受极限,而自身又缺乏自我调谐的能力,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心理再健康的人,如果不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终也会承受不了的。〗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李天一的案例,是典型的“成人教育”缺失的悲剧。这在当今的权贵阶层家庭是极具普遍性。大多是“成长环境”所致。〗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